只可惜,她自己知道,最让她上火的,不是这些短期培训班的学生们要离开,而是她那迟来的青春期终于来了。

上火,是因为爆痘了……就让人很郁悴,完全不想与人交流,需要自闭,闭关,正好休息,休息。

第三十章 稻花鱼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不光是蛙声一片,如今养起鱼来,也是谷满鱼肥时呢!”

方一茗向弟子们解释农田生物链, 也引用了几句名人诗句,却忘了这句词在这个时空, 尚未出现过, 而弟子们听到她脱口而出的诗句时, 脸上流露出的惊艳和敬佩之情,完全被她忽略了。

说起孔孟之道,四书五经, 她只能靠着原主的记忆和系统给的资料照本宣科,可若是说起吃的来,她甚至敢拍着胸脯说,这个时代,没几个人能比她更会吃。而在她的那个时代,她原本就在打工时做过许多工种,后来当了厨师,为了寻找最合适的食材,还亲自承包了一家有机粮食和蔬菜种植园, 在农大报了进修班,跟着学了不少知识, 才能够找到最好的食材,做出顶级的美食盛宴。

当初还有人嘲笑过她, 哪有做厨子的, 连食材的来源都要亲自过问,就跟吃鸡的还得研究养鸡一样,多此一举, 简直严重影响社会分工合作,属于开倒车的行为。

可这不,开了次历史倒车,她这些在旁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技能,就派上了用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算当了官,要想治下平安富裕,就得让百姓先吃饱,这些农桑稼穑,看似与读书无关,可最终,你们在策论时文之中,若是连这点经济时务都不懂,只知一味死读书,说空话套话,又怎能入得了考官乃至圣人之眼?”

学子们都沉默下来,他们都不是没经过考场的人,自然知道,除了童生试之外,越往上考,策论时文占的比重越大,在大唐之初,还有单纯以诗赋取中进士的,而到了后来,考官越来越重视时务,策论之中,就少不了要考校一下考生对时政的看法和一些政务问题。

比如前一届会试曾经考过水务,去年也曾考过边防马政,而来年,会考什么,他们虽然猜不到,却也知道,左右脱不了最近朝廷着重实施的政策内容。

两耳不闻窗外事就想考上进士的,跟闭门造车一样,都是异想天开。

想通了这一点,大家对方一茗先前安排的各种杂务不再反感,甚至还多了几分感激。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除了正式拜师有名有份的亲传弟子外,一般的书院老师,很少会给弟子教这些内容。毕竟对他们而言,能考上就已经是万幸,至于考上之后会如何,能不能选到好差事,又能不能当好这个官,就与老师无关了。

他们只是来上个“四书速记班”却免费学到了这些知识,简直就是赚大了。

抱着这种心态,一开始对那些杂务和农活还有些抵触心理的学子们,都开始积极地投入其中,完全忘了自己当初只是打算来尝试一下南山书院所谓的“速记班”教学,不知不觉间,就从三十天的短期培训班,变成了干脆住在了书院的正式学生,甚至还兼任了助教,教导那些前来求学的蒙童。

是的,在“四书速记培训班”之后,所有人都以为方一茗会趁热打铁地扩招,而那些上次在渊楼观望,一时没来及报名错过了速记培训班的书生们,翘首以盼等着再次报名时,却得知南山书院不再招成年的学生,而是要招收一批六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初学者开蒙授课,从头教起。

众皆哗然。

就像没人能想到方一茗能教出像样的学生来,就算是裴澄宇,大家看好的是他的天分,也不会去相信那个“速记班”,可没想到,一个月过去,那些被当成上当受骗的书生竟然真的留在了书院,一个都没离开不说,还私下里悄悄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速记班真的有效,南山书院和方一茗不但不是误人子弟的骗子,还是个心怀百姓的良心书院。

“我就说过,以方状元那样的人才,怎么也不会生出个招摇撞骗的儿子,更何况,连圣人都亲笔题词,准他开办书院,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啊!”

“事后诸葛亮又有什么用?就算他教的再好,得让他收人啊!现在书院不招生了,好有什么用啊!”

“也不是不招生,只是不招成年学子,蒙童还是招的。”

“我族中尚有两个子侄未曾开蒙,正好可以送去试试……”

“我家有一个!”

“我家也有……”

众人先是抱怨,说着说着,忽然想起自家还有孩子可以送学,再一想,南山书院就那么大点地方,速记班的人已经占了四十个名额,这蒙童班的人数肯定也有限制,他们与其在这里跟人议论抱怨,还不如回去赶紧报名,免得耽误了自己之后,连孩子也跟着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