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页

能跟上他的规则他的脚步的人,才有资格留下,其余的人,都将被这架全新的大宋战车无情地抛在身后。

他们的这位新官家,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人呢。

垂拱而治,更是完全不存在的梦想。

虞允文觉得,这反倒是件好事。与其事事都要经过朝堂大臣们争论才能做出决定,最后还得经过几个部门的互相牵制监督才能执行下去,倒不如由皇帝一言决断,盯着各部互相配合的进度,谁也没心思再去扯皮,因为谁慢一步,就会被顶替被换下,磨磨唧唧推三阻四扯皮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在新的工作环境下,根本没有他们生存的空间。

皇帝的精力旺盛,工作进度飞快,谁能干谁拖沓一眼看出,在他的目光下谁也撑不住几个回合,不是黯然离场,就得拼命跟上。

就像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旬休”和“朝六晚四”的工作时间,在堆积如山的工作和各部门的督促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按点下班,到时休班?

好在累归累,奖赏是一点没含糊也没打折扣地发放到所有人手中。

包括那些原本在金国起义投宋的“义军”将领们,得到的奖励和重用甚至超过了他们原本的预期。

南宋的临安朝廷,一向对北方投宋的官员都隐隐有排斥和鄙视心理,对他们称为“归正官”,为了防止他们再次和金人联系,或者里应外合,大多都被派去南方剿匪,而南宋的南方,当时还是属于岭南蛮荒之地,素来是贬谪官员的地方,用来安置归正官,待遇可想而知。

原来历史上的辛弃疾,归宋之后,屡屡上书请求北伐抗金,却一直不得重用,而是被派去川西和岭南一带剿匪。

起初他只是去岭南任职,结果因为太过生猛,赴任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剿灭沿途盗匪山贼无数,结果刚到地方,就被久仰大名的上司借调去剿匪,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几乎都在不断的调职剿匪奔波的路上,最终接到调令北上抗金之时,已年过花甲,死在了赶往前线的路上。

一代文豪,文武双全,名动天下的辛弃疾尚且落得如此结果,其他的归正官就更不必说。

而赵政此番直接甩掉了临安朝廷的留守官员,在汴京称帝的同时,另起炉灶,就给了北方官员更多机会。

就连这次恩科科举,前来应试的考生,也是北方考生占了大多数。

“虽北方考生人数居多,实因北方汉人受歧视打压多年,有志不得伸,积累至今,得遇明主,方才踊跃应试。但论及文采,未必胜过南方考生。”

辛弃疾参加过金国的科举,对北方考生的现状和南方文人的水平都有了解,虞允文是绍兴朝的进士,对南宋的科举考试流程和内容最熟悉不过,赵政问过两人之后,考虑了多日,最终决定,南北考生同场考试,录取则分南北两榜各两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