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年元月,天子一道圣旨哄传天下,一时之间天下为之沸腾。
尤其是在年前天下官员本已经得知变法的消息的情况下,无数官员纷纷上书弹劾,意图改变天子的想法。
可是事实却是出乎无数抱有极大期冀的官员的意料,哪怕是朝堂之上至少有大半的官员齐齐反对,可是天子依然是选择支持李桓。
如果说单单是如此的话,那倒也罢了。
变法之事古来有之,可是能够成功者却是寥寥无几。
对于李桓一个年不过二十许的黄口小儿,再加上李桓的出身注定了其在官场之上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什么助力。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们这些官员不去帮李桓,那么便是李桓有再多的想法也是绝对无法施行下去,单单是他们一个不配合,那么便可以直接让李桓的改革彻底夭折、胎死腹中。
但是朝堂之上王阳明这位名满天下的一代大贤,内阁阁臣竟然是旗帜鲜明的站在李桓一边,这一下便让李桓有了施展的空间以及帮手。
最为让天下间诸多官员以及地方豪强、士绅们心中担忧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也就是天子的圣旨通传天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以李桓为首的改革派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之举。
李桓同王阳明首先选择的便是京畿之地以及周边数省之地,大量的中枢官员组成一支支的队伍开始分赴各地推行摊丁入亩之法。
每一支监督地方进行变法的队伍由李桓抽调了锦衣卫、东厂以及朝廷派出的文官,一行数十人。
当然说指望这些人去亲自施行摊丁入亩之法,放在偌大一府之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人最多就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不要小瞧了这些人,这些人就是李桓以及朝廷的眼线,但凡是有地方官员敢从中弄虚作假的话,绝对逃不过锦衣卫、东厂的眼睛。
若是这期间有官员敢从中作祟,一旦被抓到了把柄的话,那么就不要怪李桓不讲什么情面了。
顺天府蓟州玉田县
玉田县县衙大堂之中,几名身着官服的官员正一个个的齐聚一堂。
一县之县尉、教谕等官员足足有十几名之多,可以说这些人便组成了整个玉田县的核心阶层,这些人负责上下通传朝廷的政令。
做为政权不下乡的大明,真正的政令也就是能够下达到县这一级别,至于说更下面的乡村之地,那就真的是有心无力了。
也就是说在场的这些官员便是大明统治一县之地的最底层的官员了,朝廷的政令如何,解释权自然也就掌握在了这些人的手中。
朝廷政令如何推行,要怎么推行,最终还是要看这些人如何的解读、安排。此时做为玉田县县令的正是弘治十三年的进士张可。
这位张县令是于三年前就任玉田县县令的,当时是走了朝堂之上一位侍郎的关系,而恰恰那位侍郎正是昔日的内阁阁老王鏊的门生弟子。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张可也就被视作是王鏊一系的官员。
此时的张可坐在大堂之中,目光落在在场的一众人身上,轻咳一声缓缓开口道:「诸位,朝廷的旨意想来大家都看到了吧。」
众人没有开口,只是目光却落在了张可的身上。
张可对于一众人的反应倒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些人哪一个背后不是代表着玉田县的地方豪强、乡绅啊。
他这位县令若是没有在场这些人的支持的话,恐怕他的政令都无法出县衙一步。
对于不久前朝廷下达的变革税赋制度,命令地方官员开始厘清地方人口以及田亩,然后如实上报朝廷。
这一命令其实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