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站在马拉火车上,看着缓缓后退的房屋林木以及牛羊,和铁流一般的军士,也很是振奋,而把住手中宝剑,目视向了前方。
前方有读书声传来。
朗朗悦耳。
自出京后,朱翊钧就沿途看见特别多的学校。
官造轨道经过的地方,都会隔不了多久就出现一所学校。
有的社学里讲课的老师还是只能坐轮椅的残疾老兵,依旧穿着胖袄,在重新振兴的卫学里,为一干军户子弟讲学。
朱翊钧对此是感到高兴的。
因为学校多,就意味着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就意味着大明的确在走向昌盛,而才有许多平民子弟可以脱产读书。
第623章 新政效果,万历采风问民政
朱翊钧现在所经过的地方还在畿内,故他举谒陵礼时是经过这些地方的。
他自然也就记得,这些地方以前是没有这么多学校的。
所以,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地方突然出现这么多学校,也的确不是地方官员能突击造出来的面子工程,而是真的有这么多孩童在读书。
何况,这读书声本就难作假,没读几个月乃至一年的书,传到缓缓行进的马车里的读书声不会这么朗朗悦耳。
因而,朱翊钧愿意相信以惠民为目标之一的新政的确还是惠到了民众,地方官僚也的确并没有都那么糟糕,还是把他这个皇帝的恩泽实施了下来。
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朱翊钧而言,的确是利国利民也利己的事。
这样会让一个人可以对社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譬如。
正在沿官道一学校里教书的伤残老兵,如果没有在军队里接收知识,那他现在退伍后,就只能坐在轮椅看日落和日出,而不能在对社会产生价值,也让自己的余生更加有意。
但现在,他因为读了书,哪怕不能再上阵杀敌,但依旧可以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发光发热。
而且不用怀疑的是,大多数人文化程度若能提高一些,对社会的稳定也的确是更有积极意义的。
虽然朱翊钧喜欢掀桌子,但他不希望所有人都跟他一样莽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