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页

千江不渡 七六二 801 字 2023-05-12

农业科技在发展,古代的作物本就与后世的不同,周不渡仔细观察眼前的稻田,只觉得这些稻子的穗儿略长,但看不明白。

“郎君年纪小,没见过几十年前的那场大旱,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另一个老妇人才从田里出来,拎着锄头,边擦汗边解释,“何大善人远赴交趾,带回了占城稻,那稻子旱不求水、涝不疏决,出米又多,在秋旱前便有收成,勤快些,种得好的一年可收两三回。”

提竹篮的老妇人看着神像,笑容满面:“何大善人还想出稻麦轮作的办法,教人种两季稻、三季稻。制糖啦、煮盐啦,就没有他不会的。他教人做的肥料,比那些做生意的从海岛上拖回来的鸟粪强多了……”

轻云赶了过来,很自然地在何大善人像前拜了拜,挨着周不渡听老妇人白话。

那两个都是本地农妇,自己常年做农活,丈夫、儿子不是晒盐工就是制肥工坊的帮工,对何大善人发明的制肥土法颇有了解,细细说来,是与有荣焉。

周不渡认真地听,很快就弄明白了。

农作物生长最需要补充氮、磷、钾三种元素。传统的堆肥沤肥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含量低,作为天然磷肥的海鸟粪需要用水上运输,作为天然钾肥的草木灰需要大规模烧荒方能得到,含钾的盐湖只有特定地区才有,补充氮元素则更是只能靠微生物固氮或者“雷雨发庄稼”。

何大善人教人用陶瓷造填料塔,以硫磺、硝石为原料,用近似于铅室法的工艺制备硫酸,而后便可以生产磷酸钙,人工合成的磷肥便有了。

虽然此法颇费人力物力,而且当下硝石的买卖受到朝廷管制,但朝廷看到了肥料行业里的利润,允许通过官督商办的模式开设较大规模的工坊,已经能实现磷肥的量产,并且持续地改进。

何大善人还教人们造炼焦炉,采集土法炼焦时产生的氨气,通过干馏绿矾、明矾矿石得到硫酸,制备硫酸铵溶液,可直接使用,亦可在晒干后长途运输,人工合成的氮肥也就有了。

周不渡之前就有疑问,大周是怎么养活这么多人的?当时,杨悉檀说水稻亩产能有四五百斤,越千江说事在人为。他本身不懂农业,便没去深究。后来两次出门,却都是逛夜市,行经田野时未曾留意。

没想到越千江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