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的很简单,让舍友赔钱。
那双雪白的球鞋花了妈妈半个月工资,只是为了让他可以舒舒服服上体育课,不被同学看不起。
爸爸在工地做泥瓦匠,妈妈在纸盒厂钉鞋盒,他们拼死拼活挣来的钱,不该白白浪费。
班主任把双方家长叫到一起,处理这件事。
木清扬万万没想到,拒绝赔偿的不是对方家长,而是自己的父母。
面对老师,面对舍友的家长,他的父母谦卑至极,丝毫没有考虑自家孩子受了什么委屈,而是口口声声说着:
“多大点事,不好麻烦老师。”
“一个屋住着就是缘分,说不着赔钱不赔钱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清扬这孩子也有错。”
“……”
木清扬缓缓说着,林呢喃静静听着。
她明白了木清扬的意思。
如果没有这场戏,《少年时》这部电影就只会流于批判,而没有更深层的反思。
无论是现实中的木清扬,还是电影里的木子,之所以会一步一步走上“少年犯”的道路,表面是被舍友欺负后的爆发,实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父母的忽视。
如果父母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足够信任,他一开始就会求助父母,父母也会保护他,而不是让他独自面对,隐忍压抑,走向极端。
不被庇护的孩子,就像没有刺的刺猬,被别人的刺扎在身上,要么生生受着,要么以命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