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页

上世纪60至90年代,吕言可是好好做了一番审视。这个时期正是香港电影的飞速发展时代,也是大公司的垄断斗争史。

什么是大公司?产销一条龙,有资格争霸的邵氏、国泰、嘉禾,莫不是制片、发行、院线、明星自给自足。这条产业链最重要的是院线,有院线就能抓住观众。

当年的香港观众必须记院线,如果想看李小龙,去邵氏的影院肯定看不到。反之,想看傅声,就别去嘉禾的院线。这种院线垄断的情形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才结束,原因是拥有院线的大公司再无力投资拍戏。

80年代初崛起的新艺城虽然只是制片公司,但有金公主院线的支持,也能与邵氏、嘉禾三分天下。之后邵氏停产,新兴的德宝公司租下邵氏院线,继续鼎足而立的大公司垄断格局。

其实德宝管理模式与之前的邵氏、嘉禾、新艺城都不相同。邵氏是家族企业,邵仁枚、邵逸夫兄弟说了算。嘉禾是股东制,邹文怀与何冠昌几个股东角力。新艺城创作是集体智慧,麦嘉、石天、黄百鸣做话事人,但受雇于雷觉坤的金公主院线。

德宝则是潘迪生投资,启用职业经理人制度,先用岑建勋主政,后由冼杞然接手。只不过现在冼杞然还未接手,岑建勋又和潘迪生闹的不可开交。这样的时机,正给了吕言最好的机遇进行操作!

而吕言真正看中的,自然就是德宝现在的那条院线。德宝的那些导演、演员们,吕言可以培养,可以挖。但偏偏电影院线,在这个时期可向来是小公司的命脉。但是,只要拿下了电影院线。那么东城映像可以非常轻松的就参与到新艺城、嘉禾这几家大公司的争夺中去。而且有了德宝电影院的这些人才,对于东城映像无疑是最大的助力!

正因为是打定主意铁了心要吃下德宝电影公司,吕言才真正开始对德宝电影公司的历程开始研究和回想起来。

“德宝”公司于1984年2月10日注册成立,创立成员为潘迪生、岑建勋、洪金宝。公司名字和标志“d”字头正是来自于潘迪生的英文名:dickson oon。

作为经营珠宝钟表的生意人,潘迪生组建电影公司绝非心血来潮:一是看准电影业繁荣,有利可图;二是借戏中明星穿着打扮,推广迪生公司代理的世界品牌,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但一入影坛深似海,想做大就要做院线,1985年德宝宣布斥资一亿港币发展院线。

想做强就要找高手,第一任掌门人岑建勋是圈内名流,交游广阔,不惜钱财请名导巨星拍戏,效果大多可观,但花费太大,往往入不敷出。

其实真正令德宝电影公司崛起的,则是第二任掌门冼杞然。他不但是新浪潮名导演,又是懂管理的行家里手。开源节流效果显著,打造中产阶级喜剧《三人世界》系列也合潘迪生的意愿,是以这一时期公司运营颇有起色。

吕言现在要组哦的,不单单是要吃定德宝电影公司。目的除了德宝从邵氏手里拿下的院线之外,就是第二任掌门冼杞然!

这家伙可不仅仅是经理的好人才,更是很有眼光的一个导演。在后来的港产片导演中仍把白领、学生群体作为主要市场的,陈庆嘉算一个。他的《绝世好

a》、《内衣少女》大概都能归为此类。硬要算的话,后世内地一部《杜拉拉升职记》让内地华语片也有了自己的“白领片”。

但说到更早的白领片,怎可不提八十年代后期,也是香港真正起飞时期,德宝公司出品,冼杞然导演的《三人世界》和它的续集。

事实上,也只有八十年代的港产片真正最能反映香港的城市文化和发展。麦理浩时代,经济起飞,香港产生越来越多的白领阶层、中产。八十年代的港产片则是三分天下的态势,从前期邵氏、嘉禾、新艺城,到中后期嘉禾、新艺城、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