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困。
要不是还要和老太太藩王百官斗智斗勇,他没准就成为第一个在朝会时昏然睡去的大汉皇帝了。
“众卿家所言甚是,既然各位叔王伯侯都认为和亲才是良策,大家不妨商议一下,由哪位郡主与外邦联姻为宜。”
既然所有人都反对与西域建交,维持与匈奴的和平,那么就继续献上女儿送去和亲好了。
百官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开口,轻易得罪任何王侯。
刘彻冷笑:“怎么,反对出使西域你们一个个讲的头头是道,真到了节骨眼上就全缩回去了?朕养你们做什么?! ”
越过跪了一地的人头,刘彻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离去。
龙床,朕来了(__)……
还没到前殿,便听见宫女来报,说是前线急报,还是八百里。
刘彻只好振作精神,改变方向去了温室殿。
匈奴率二十万大军压境!
刘彻脸色骤变,真是说什么来什么,这下什么睡意都飞走了。
朝上那帮老子门生,匈奴没来的时候都只想着和亲,现在匈奴真来了还不知道窝囊成什么模样……为了他们的性命着想,刘彻觉得自己还是不见的为好。
刘彻直接诏见李广老将军,他是朝中与匈奴打交道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将,又喊上年轻一辈的韩嫣卫青等聆听观摩。
李广是带着一脸怒容到场的,他不知刘彻和亲匈奴是假,威胁藩王同意出使西域是真,劈头盖脸地喷了刘彻一脸唾沫星子,字正腔圆地阐述了必战的论点,表明了自己不折不扣的铁腕态度。
“战国时期,代国北有匈奴,南方和东方有晋国和燕国牵制。然而,代国国小势不弱,他们仍然务实强边,连匈奴都不敢冒犯。今我大汉兵强粮足,国强势大,竟一退再退,和亲受辱。匈奴屡次南下,犯我边疆,虎视眈眈。汉匈之间,必有一战。”
简而言之,一个字曰:打!
李广声音铿锵,他话音落后大殿里静得可以听见针掉到地上的声音。
“爷爷,没人与你争辩啊……”李陵顶着黑线吐槽。
“陛下?”李广震惊地问。
“朕也是这个意思。”刘彻郑重地说道。
“没错!反正迟打早打,不如现在就打! ”灌夫雄赳赳气昂昂地宣誓与匈奴拼个你死我活。
郭舍人在一片声浪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年高祖挥鞭北上,三十万大军气势如山。可结果又如何?高祖身陷平城七天七夜,险些玉碎。从高祖至今,和亲历经五世,以小为大,不动干戈,民心思安。较之战争所耗,和亲反而甚得民心。”
他平时接触的都是三教九流,最贴近生活,老百姓在乎的可不是什么国家体面民族大义。每日于田间耕作为生活奔波的他们是勤劳的,也是短视的,他们只会看到一顿国宴花了多少民脂民膏,而不会体谅这种奢华为整个邦国挣了多少体面。国家强盛,老百姓固然高兴,可若是这种强盛是以牺牲平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导致国富民穷,他们就不干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既然无论兴亡都是他们受苦,那就拉着朝廷一起灭亡好了!
治理国家,必须以天下为重,个人恩怨和耻辱必须让位于国家安全。和亲政策的确节约了国家成本,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早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刘彻指出:这是很容易犯的右倾保守主义错误。
“韬光养晦七十余年,如今人才辈出,军心可用,捍卫我大汉天威的时机已到。边地百姓流离失所,随时可能惨遭屠戮,惶惶不可终日。对匈之战,势在必行! ”
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也得战争并非儿戏,也得小心提防左倾激进主义.如果大汉跟匈奴撕破脸皮,就必须一打到底。而且,因为这是饱受压迫之后充满质疑的破冰战役,第一战,必须赢!
看着一众儿郎踌躇满志的模样,李广满意地点头,看刘彻是越看越顺眼。先帝没有做不敢做的事,陛下全做了。发配梁王在先,征讨匈奴在后。比起据城死守被动防御,老将军早就想追着匈奴跑上一回,呵呵,咱李家的春天终于到了……
“大漠广袤,我军长驱直入,后勤供应必须得到保障。尽量避免长线作战,速战速决,避免被敌军拖垮。”刘彻无需多亲自上战场,他是领导人,只要制定出宏观规划和战略目标便可。大汉不占天时地利,刘彻就怕自己的大军被带到沙漠这座天然坟墓中去,反复强调:“切记穷寇莫追,必须大胜而归,以最小代价重创敌人为优先,若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平白牺牲大汉男儿性命,这又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