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月初,他们回到上海。
长兴和宜兴一带传言说要增兵,上海的华界隐约不安,然而进了租界,风言风语消失了大半,这里依旧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大上海。
回来的第二天,明楼就让阿诚复课。上午国文,下午算术,英文老师两天一次上门授课,晚上明楼亲自过问他的功课,再带他读两篇《史记》或《左传》。
阿诚对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没有半句怨言,倒是明镜见他回了上海仍是像以前那样整日读书,有些埋怨明楼急于求成。
“别人家小孩都放了假,就你把阿诚关在家里念书。天气这么热,你也不怕他受不了。”
她当着阿诚的面对明楼说了这话,本意是想给小孩子撑腰,哪知道阿诚完全不是这样想。他怕真的要减课时,心里着急,找到明楼认真地解释。
“国文和算术都不难,英文只学读音和词句也很简单。我每天花半个时辰就能写完功课,还有时间和明台打球。再说,礼拜天没有课,我也有时间出门。”
他在桂姨身边耽误了几年,和他一般大的孩子都进了中学,他还要从头读起,心里卯足了一股劲。现下这股气劲儿在他的眼睛里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既然你觉得可以,那我们就照原样上课。”明楼微笑着拍他的肩,满心的骄傲全为他而生。
在苏州时明台总缠着阿诚玩耍,现在见了他立刻躲开,生怕大哥一时兴起把他也抓去读书。所幸明楼并顾不上他。除去平日和朋友同学往来,明楼也要去公司和下面的厂子听工作汇报,找管事谈话。
明锐东在弥留之际亲自分了明家产业给姐弟俩。明楼当年年幼,暂由明镜代为操持。在外人看来,明家的产业好似全落在董事长明镜手里,事实上明楼名下的那一份比明镜还多一些。他满了十八岁之后,明镜陆续把五六家工厂交给他打理,他在公司也有正经职位。
明楼一直忙到八月下旬才着手收拾行李,准备回南京读书。此时苏浙两军对峙的消息已经甚嚣尘上,明镜担心如果打起仗来,他一个人在外面会遇到危险,不想放他去南京。
明楼倒不担心,给姐姐讲了一通南京的情形,最后总结道:“南京是苏军据地,防备力量足,浙军总不至于打到紫金山脚下。”
他这么说,明镜又急了:“要是真的打起来,谁知道会怎样。紫金山离你们学校就一跨步的距离,到时候……你人生地不熟的要怎么办。”
“大姐,我和几位当地的同学关系很好,如果情势紧急,临时避一避总有去处。”明楼见这样说服不了姐姐,走调转方向,“倒是万一去晚了半路上起了战事,去去不得,回也回不得,那才是糟糕。”
这话提醒了明镜。被战火阻在路上两头没有着落更加凶险,晚走不如早走。尽管她依旧不情愿,最终还是松了口。
然而就在出发的前一天,北站客运处打电话来说,苏军强征了沪宁铁路调运兵械,客运已经中断。若是战事得以免除,还有望在九月初恢复通车,要是真打起仗来,只能坐等战事终止。
明楼挂了铁路局的电话,立即联系上船务公司,得到的回复同样叫他失望。长江航路已经被苏浙两方的军舰截断,普通客轮班次一概取消,连招商局的货轮也无法通行。他被困在上海出不去了。
沪宁两地交通中断的消息立刻传开,外国军队开始在租界周围设防,黄浦江上各国兵舰旗帜飘扬,上海的米价一天天看涨,也挡不住米店门口排起长龙。
明镜早先未雨绸缪,此时家里粮米油盐充足,但是想到苏州的工厂和店铺可能受到波及,也免不了心烦忧虑,唯一能让她感到安慰的就是弟弟们都在身边。看到一家人都在一起,她便什么都不怕了。
时间一分一秒朝前走,钟摆无声地晃动。全上海都盯着这座钟,猜想终究会有那一声响,却又心存侥幸,期盼着不要敲响才好。
TBC
===========
第14章 多事之秋(二)
此篇设定,1924年,明楼20岁,明诚11岁,明台6岁。
————————————————
(二)
清晨,阿诚在睡梦中听到奇怪的声响。那声音模糊,时断时续,像是雷声阵阵。他在床上翻了个身,半梦半醒之间,忽然想起昨晚贪凉开了窗睡觉。要是下起雨来,地板要淋湿的。他在床上滚了一滚,挣扎着爬起来关窗。
天空微微发亮,没有乌云也没有下雨,雷声接连不断从西边传来。他站在窗前听了一会,觉得不对劲。那声响并不是雷声,而像是千斤重物落在地上,砸出轰然巨响。他的心狂跳起来,慌乱中掉了拖鞋也顾不得穿上,一路奔下楼,正好撞见明楼在门口取了报纸往房间走。
明楼在睡衣外面披了一件宽松的长袍,显然也是刚起来,蓦然抬头看到阿诚立在楼梯上,惊讶地站定了:“你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他走到跟前发现小孩子没穿拖鞋,光脚站在木地板上,皱了眉头问他“鞋呢?”
阿诚抓着栏杆站得笔直,一开口,声音抖得支离破碎:“大哥,是不是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