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第 187 章

看着宋皎进门,宋申吉冷笑起来:“好啊,果然给你二娘说中了,你是跟宋明联合起来了是不是?几乎躲了这一整天,前脚把他绑起来,后脚你就回来了。”

宋皎行了礼,闻言道:“父亲倒是很听姨娘的话,在您看来,世上所有人说的都是谎言,独她说的是实话。”

宋申吉抬手在桌上重重地一拍:“你不用阴阳怪气,你只说句实话,这一整天你不在御史台,是去哪儿了,难道不是故意去躲清闲了吗?”

魏氏在旁忙道:“老爷,皎儿怎么会躲清闲,她必然也是在为二爷的事想法儿呢。”说着又看向宋皎:“夜光啊,你就算尽心在外周旋,也该给家里送个信才好。”

母亲到现在还在辛苦的维护表面这层薄弱的“父慈子孝”。

也许,是真的以为宋皎在为宋洤奔走吗?毕竟在她看来,宋洤虽也是手足兄弟。

宋皎小的时候不懂,只觉着母亲甚是慈善,但后来大了,经过些事情,越来越觉着,母亲的善,有相当的一部分是愚善,比如对于朱姨娘的退让,对于父亲无止境的容忍,或者对于这所谓的宋府主母名分的执着。

宋皎垂着手不言语。

宋申吉哼了声,却并不逼问,只道:“若是你母亲所说是真,倒好了,免得叫外人说我们宋家手足相残,你说,你有什么法子能救宋洤?”

宋皎皱眉。

按照父亲以往的脾气,一定会咄咄逼人追问到底,这次却如此轻易就“相信”了母亲的话。

不,不是相信。

宋皎忽然明白了:父亲是因为知道此事棘手,所以暂时的忍让,好让她尽心尽力先去救了宋洤再说。

宋皎突然想起之前跟赵仪瑄说自己身世时候的情形,就算她真的是个男丁又如何,还是这么被视作微尘,一无是处。

当时赵仪瑄说:“你一个女子,能做到这种地步实在叫人刮目相看。”

这句当时几乎给她忽略的话,此刻却突然想了起来,可倘若她的身份给宋申吉知道呢?别说是一句夸赞,只怕宋老爷会立刻先把她杀了。

宋皎抬头:“我没有法子,我劝父亲也不要白费苦心了。”

宋申吉确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本以为自己温声好气地说了那句,宋皎一定会就坡下驴,没想到竟换来这一句,他不信宋皎竟当面忤逆:“你说什么?”

宋皎道:“父亲总该知道,这件事情是东宫太子殿下督办,宋洤若是干净,自然无事,但他若是不干净,那这天底下就再无人能够救他。”

她的声音很平静,在夜色中非常的清晰。

宋申吉一时不知道要如何接口,只惊怒地瞪着眼。

打破沉默的是朱婉婉带着怒的哭声:“你敢这么说?你是成心的要洤儿去死,你好狠毒的心啊!你要除掉我们母子,很不用拿太子来吓唬人,只要你说一句,我就跟陈姨娘一样,带着洤儿乖乖地滚出这家里给你们腾地方就是了!”

她说着从门外走进来,擦着泪道:“就算事情是太子督办的,谁不知道你跟豫王殿下的关系非同一般,难道这点情面都求不来?那可是你亲弟弟,你就狠心看着他被人折磨至死?你不是做不到,你只是不肯湿了脚……”

宋申吉跟魏氏都站了起来,却都不知说什么。

朱姨娘哭诉着,又梨花带雨地:“你要我怎么做才肯救你弟弟?我给你跪下行不行!”

见她竟要跪下去,宋皎忙要拦着:“不可!”她抬手要扶,一边要退开,谁知朱姨娘拉住她的袍摆,顺势往前一扑,竟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混账!”宋申吉猛地站起,大步走了过来:“你竟敢对你二娘动手!”

朱姨娘的头撞在旁边的椅子腿上,像是伤的不轻,却还说道:“只要能救洤儿,这不算什么……老爷,求你了!”

宋申吉胸口起伏,终于忍气道:“好吧,你二娘说的你可听见了?事在人为,你到底救不救你弟弟?”

宋皎看着这一出闹剧,淡淡道:“我没办法,救不了。”

“贱货!”宋申吉抡起手臂,猛地一巴掌甩在了宋皎的脸上,力气之大,打的宋皎向着旁边跌了出去。

相比之下,宋皎打赵仪瑄的那一巴掌,简直就像是轻轻摸了一下而已。

当时信王赵仪瑄还未曾被册封为太子,他的老师正是户部尚书王纨,王纨的侄子仗着家里的势力,当街醉酒杀人而又殴打前来拿人的官差,且公然嚷出了:“我叔父是户部尚书,当今信王殿下的老师,你们这帮贱民敢动我?”

当时是在闹市,聚集了无数百姓,都听得分明,当下激发了民愤,不可收拾。

次日早朝更有言官趁机出列弹劾,言官们一个个言辞犀利,把白发苍苍的王尚书骂的狗血淋头,脸皮紫涨几乎晕厥。

朝议之后,皇帝命御史台负责彻查。

御史大夫程残阳觉着这是个烫手山芋,放眼座下想找一个不怕烫的。

但是他底下的御史们都爱惜羽毛,大家都知道信王赵仪瑄性格霸道专横,独独极为敬重自己的老师王纨,此刻信王不在京内,一旦回京,势必要给老师撑腰护短的,且信王殿下是长子,是将来的储君,自然得罪不得。

但如果看在信王的面上不去动王纨,那对于皇帝、乃至朝野都也说不过去,总之这种左右为难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只要还惦记着自己前途的,不沾为妙。

程残阳咳嗽了声,决定听天由命,便道:“谁愿接手这案子的,往前一步……”

话音未落,所有的御史们心有灵犀而反应迅速的后退出去,只有末尾的一个人还站在原地,低着头打瞌睡,对于危险的境地一无所知。

他旁边儿的两个同僚正想拉他一把,程残阳已经嘉许地抢先点了点头:“好,不愧是夜光,就交给你了。”

“夜光”是宋皎的字,也是程残阳亲自给他拟的,取自《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等到宋皎一脸懵懂似醒非醒地抬起头来,手里已经多了一本折子,他身后两个死党见状,摇头不止,但已经无力回天。

其实宋皎在御史台的人缘极好,他的性格和善,甚至带一点点无伤大雅的不拘小节,不管是面对上司还是下属,皆都是一团和气,但一旦办起正事来却丝毫都不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