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传十,十传百,送孩子上书院的人是越来越多。岑夫子也是始料未及,现有的师资力量根本不足以容纳,只得婉言谢绝。可越是如此,越是令人趋之若骛。
眼见生源一多,带动了一批饱学之士出来开办学堂。数十年後,京城中出了好几家有名的书院,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宦子弟,入学院读书是蔚然成风,各家门下都出了好几位状元探花、青年才俊。
雏凤书院作为始作俑者,更是得到朝廷的嘉奖。彼时岑夫子当真是桃李满天下,声名愈隆。不过他老人家在回忆往事时,却每每盛赞永安侯府的庄净榆,若不是他眼光卓越,断不会有今日各地书院的繁荣景象。
孩子们上学之事敲定,庄净榆把跟东叔商量的家事也跟尉迟睿透了个风儿,怕他一时接受不了,先只提了关於宅院和小妾那边的人员处理。
只要不裁减到自己头上,尉迟睿倒很是赞同,“那些宅院,你和东叔商量著,该处理就处理了吧!至於那些丫环婆子,你这麽一提,我倒想起个笑话来。父亲在世时也曾说过,母亲身边的丫头竟跟小姐似的尊贵,除了张个嘴传个话,端个茶递个水,什麽都不干。还得拨几个小丫头伺候著,那还有个丫头样麽?我瞧碧玉她们身边的丫头婆子基本也都是这德性!等她们都出了门,下剩的人你觉得该怎麽弄就怎麽弄!”
“对了,你们要是清理库房,别的都随你处理。只有打著皇家印笺的不能动,那是违禁的,放著做传家宝吧!”
庄净榆呵呵一笑,自有主张。
很快,没两天,东叔核清了账目过来回话。
先说现银,这回一大家子去西北可花费不少,赈灾三千,送黄石弦礼就一千,再加上寿春那儿一折腾,年底这账就紧了些。
不过东叔也说,赈灾那些银子很快能从户部要回来,过年还是不打紧的。
庄净榆却摇了摇头,让东叔把往常过年要花用的单子全部列出来,看看哪里可以省点。这三千两银子,他另有打算。
杨碧玉这几日真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不许她出门,二不许外对给她递消息,娘家的事情是一概不知。她也明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这娘家若是倒了,她在侯府的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
逼得急了,象她平素那麽镇定的人终於按捺不住,冒险让自己身边心腹陪嫁丫头青杏偷著回趟杨府去。
那丫头前脚出了门,庄净榆後脚就得知消息,嘱咐不要打草惊蛇,暗中跟著就是。
杨尚书得知永安侯不肯出力,气得在家是破口大骂,心中暗悔,白把一个嫡女送去给人送了妾室。
可现在再发火也无济於事,而每日象流水一样花钱打点刑狱之人,实在有些吃不消了,便让青杏带话回去,让杨碧玉把那用不著的私房体已先赶紧送一些来。
这个杨碧玉倒是有准备的,赶紧趁夜开了箱笼,将大半值钱细软,收拾了一大包袱,全都细细的缝在了一件棉衣里,想让青杏送去。
可到底这番银钱数目太大,怕这丫头见财起意,携物私逃了。便写了封信,里面列了个单子,把东西详细注明了,先送了出去,又约定时间,让她爹派人来接取。
可就在交接的当口上,侯府侍卫悄无声息的出现了,人赃并获,关进了别处。
杨碧玉却一概不知,还以为青杏回了杨府,反正也无人问起,就这麽混水摸鱼。
杨尚书左等不来女儿的首饰,右等不回府上的家丁,却等来了最终决定命运的圣旨。
第九一章 告上御状
今日朝堂之上,恭顺王陈景珅突然率先发难。
当著众臣的面,将杨幼安的罪状一一列举,并附上了他去赈灾时,盖满当地百姓血手印的万言书,力陈其罪。
然後是各级官员纷纷跳出来,将杨尚书为其子开脱罪名,贿赂他们的钱财及物品,琳琅满目,呈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