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师兄弟的资助,虽有所得,却还是无以为继,且小民怎能让他们一直这般破费?”
说到这里,卜商忍不住抹着眼泪,一脸哀伤的神色道:“若小民能出任一方官吏,则必可养育家母,妥善照顾,不为寄人篱下之苦。
“如得大王赏识,或为使家母之病情得到缓解,乃至痊愈……”
“如此,怎能让小民不冒险私闯会场重地,冲撞王驾?”
公子恒闻言,不由得皱着眉头道:“卜商,既如此,你又如何不让你的先生孔子举荐你?”
“事出有因,我当时未尝不可让你通过面试,得到参与会试的机遇。”
卜商摇摇头道:“公子有所不知,家师重礼,虽知晓小民出于一片孝心,却认为小民年少,不足以胜任一方官吏,故而并不举荐……”
对于孔丘的所作所为,卜商也不会感到憎恨。
因为孔丘对待他,可谓是已经仁至义尽了。
然而,公子恒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迂腐!”
公子恒不屑的说道:“卜商,孝顺乃是一种美德,右丞相怎能不体谅?”
“依我看,他是害怕你在任期间出差错,他自己作为举荐人,也难辞其咎!”
闻言,卜商沉默不语。
按照察举制,被举荐的官吏一旦犯罪,也会连坐到举荐人。
卜商不过十二岁,虽然天资聪颖,才学不凡,但是毕竟过于年少,心性不定,如何服众?
当一任县令,那是属于父母官的范畴……
当然,不一定是县令,有可能是主簿、功曹、仓曹这样的官吏,不过卜商难免会犯错!
一旦卜商在任期间犯法,犯了过错,作为推荐人的孔丘也是罪责难逃的。
以庆忌对孔丘的了解,孔丘不会这样自私自利。
要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孔丘之子孔鲤比他先故,一生无建树,终年五十岁。
孔子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悲痛可想而知。
但他遵循丧葬礼仪,他儿子死时“有棺无椁”。
孔子一向主张复古尊礼,尽管他痛失爱子,但是对儿子依然“有棺无椁”,这是圣人的忘情、执着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