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忌这是要进行一番吴国朝中的人事调动,以此来革新吏治,彰显吴国的新气象。
同时,庆忌更是为了表彰吴国劳苦功高的群臣。
在这其中,三公九卿都有较大的变动。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吴国有两套不同的“三公”,一套是荣誉性的,一套是实权性的。
太师季札、太傅老子、太保晏婴,三人的头衔原封不动,但是被庆忌赏赐各良田千亩,金五百,绸缎百匹。
这是庆忌在奖励三人在文化上,为吴国做出的突出贡献。
实权性的“三公”,莫过于大司马孙武、御史大夫伍子胥与太宰计然。
计然仍担任太宰,为百官之首,被奖励金五百,绸缎百匹,封食邑会稽一千户。
伍子胥改任大司马,被奖励金五百,绸缎百匹,封食邑郢都一千户。
之前的大司马孙武,则是被庆忌特设出一个等同于三公之官秩的“国尉”留任,与大司马伍子胥共掌军权。
孙武功勋卓著,已经是位极人臣,无从提拔,所以庆忌又封孙武为“申君”,封于申地,整个申县从此之后,就是孙武的封地,世袭罔替……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吴国的诸多功臣当中,享有这一殊荣的,只有太师季札一人。
季札被庆忌封于州来,婉拒不得,只能答应。
其余的吴国公卿大夫,并不享有封地,只有食邑,享受一个地方或几百户,几千户的租税而已。
即便是季札,也不敢要州来作为封地,决定在自己死后,把州来还回去,以避免日后被“清算”……
随着孙武的离任,御史大夫之位空缺下来,庆忌便以当了十多年治粟内史的范蠡,提拔上来,出任御史大夫。
对于范蠡,庆忌还是觉得亏欠一些的。
论功劳,范蠡比起孙武、伍子胥,都相差无几,时常跟在庆忌的身边出谋划策,而且为国家管理财政,政绩斐然。
要是不给范蠡一个三公之位,实在是说不过去。
其余公卿大夫,也都各有封赏,或是绸缎,或是良田,或是玉帛,或是增加食邑。
孙武之所以受封“申君”,是因为庆忌在官职上,对孙武基本上封无可封了。
孙武的食邑,满打满算已经是五千户,难道还要给他一个食邑万户?
伍子胥也一样,食邑五千户,再更进一步的话,就能跟孙武一般,受封为世袭罔替的封君领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