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吴王庆忌十八年,即公元前496年,农历三月。
吴国境内,基本上已经完成春耕农忙,枕戈待旦。
早就在图谋楚国,做足半年之久准备的庆忌,踌躇满志,终于下达了进击楚国的号令。
此战,吴国不讲武德,对于楚国是为不宣而战!
没有名义,事先也没有表露出任何的迹象,吴国会挥师伐楚。
然而,这一切都是吴国营造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氛围,以此来干扰楚人的视线而已。
这一次伐楚,庆忌志在发动灭国之战,故而精锐尽出。
庆忌御驾亲征,统率七万吴国劲旅,从金陵城出发,同时就近征调南郡、南阳郡、庐江郡等郡县的民夫,充当后勤补给队伍十余万人。
只是为保障吴国的后勤补给工作,不发生任何问题。
此番国战的规模,亦是极为罕见的。
吴国的大军分为前军、后军,后军即是庆忌亲率的七万劲旅,前军则是早就悄悄赶到随地、军祥一带的三万吴国精兵。
十万吴军将士,浩浩荡荡的伐楚!
十万士卒且不说,更有大大小小的战船上千艘,运粮船几千艘,几乎在同一日出现在大江之上。
扬帆,起航!
除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战船,吴国还动辄整整一千乘的戎车,水陆并进,志在灭楚。
一千乘的战车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昔日的城濮之战,晋军所投入到战场上的戎车,不过七百乘……
当然,戎车的数量之多少,可能还不足以证明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在平原上作战厮杀,戎车仍旧是中流砥柱。
而在庆忌率领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的发兵楚国的时候,远在随地、军祥一线的孙武,则是开始调兵遣将,准备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闪击战。
一战而下郢都!
……
“轰隆隆!”
偌大的江汉平原之上,战车疾驰。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身穿绯红色征袍,披坚执锐的吴军将士。
为了增加军队的机动性,除了戎车外,吴军清一色的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卒。
这些士卒常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长途跋涉不成问题,仍有余力。
在经过孙武等将领的特殊训练后,这些吴军将士的脚力,更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