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附庸之国

因为杵臼是不会感激庆忌的。

杵臼要是回到齐国,多半会记仇,然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伐吴。

这可不是庆忌愿意看到的!

楚国这一个大敌还没有解决掉,现在又招惹上齐国,吴国岂非是四面树敌?

此时,庆忌对于杵臼只有三个选择。

要么杀,要么放,要么软禁起来,等到齐国再立一个新君。

只是,这样一来吴国与齐国的仇恨难免会加深。

闻言,孙武沉吟片刻,道:“大王,齐侯杀不得。”

“若昔日之晋惠公、鲁隐公,尽皆如今日之齐侯一般,兵败被俘虏,然秦穆公与郑人都未杀之,故而国君不可死,死则不祥,请大王明鉴。”

孙武是不愿让庆忌的手中,沾染他国之君的血!

在这个讲究血统,讲究出身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原列国,诸侯们更多是黄帝的后裔,跟庆忌是一样。

他们之间的战争,说到底是在“同室操戈”。

这要是万一,有朝一日庆忌战败,或者是吴国的后世之君战败,别人又岂能放过他们?

道德观念、利益、人脉、迷信等等诸多因素充斥其中。

在没有一路诸侯拥有压倒式的优势之前,道德与礼法构成了诸侯国的政治基本架构。

但这个架构是脆弱的,常常因为利益冲突而遭到破坏!

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诸侯国之间因相互兼和自身内讧而引发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达395起之多。

可以说春秋是一个充斥战乱的时代。

有兼并,就必然会有战争、有杀伐,除了战争还会有内乱、有平叛,在这些战乱之中难免会有的诸侯要沦为阶下囚。

如孙武口中的“晋惠公”。

晋惠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继承爵位,继位后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秦国无信无义,激恼了秦国。

于是秦穆公起兵伐晋,晋惠公亦发兵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