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和世族军队组成。
公室军队多建于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
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业,作战时充任甲士。
农就是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大演习。
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
世族军队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的军队,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
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于国君,有的属于卿大夫。
这样一来,邑甲就成为了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而随着井田制日趋瓦解,军赋再次扩征。
有的实行用田赋,如晋国六卿实行的田赋制,就是按田亩数量征兵、征赋,其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
生活在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制度下的农民,平时生产和参加军训,战时聚集成军,在太庙命将,发放车马、甲胃、兵器,战毕解甲归田,保留着“寓兵于农”的传统。
中小以上贵族充任甲士,他们一般不参加生产劳动。
平时身佩兵器,从事习武和各种军事活动,或参与政务,战时则为军队骨干,并充任各级军职。
中原列国的军队是被周王室分封的。
各国卿大夫有其独立的军事组织,有宗族部队和私属部队。
这些部队都是凭着封建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
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除国人外,还征发所属的农民服役。
中原各国的国君,由于宗族的内讧和对外战争,以及国人的叛离和农民的反抗斗争,权力逐渐削弱了。
而某些卿大夫却在逐渐强大,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可避免地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于瓦解。
与此同时,地方郡县的军事组织在不断生长和发展,郡县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很有作战能力的部队。
好似楚国的申息之师!
与天下列国的兵农合一制不同,吴国实行的是募兵制。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征兵工作也有声有色了,但征来的人没有俸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
募兵制就解决了这种问题!
吴国的常备军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士卒,战力强劲,而且国家会负担武器盔甲以及口粮,精锐的部队,如虎贲军、羽林军、陷阵营等,都还会有俸禄发放。
而随着吴国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吴军将士们有军功爵位的,也都会有俸禄发放。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士卒作战的能力以及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