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銮驾下山后,在山脚山岳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
岳为五方之长,康熙皇帝躬亲祀之,为天下苍生祈福。
銮驾离开泰山后很快就离开了山东境内,几日后抵达治河重镇徐州府宿迁县,在此暂作盘桓。
十月十九日,康熙銮驾自宿迁启程,当日晚间抵达桃源县,驻扎在此。
第二日康熙带领着群臣视察了黄河北岸的各项险要工程。
视察河防后,康熙皇帝与河道总督靳辅就治河之事产生了分歧。
康熙皇帝虽然认同靳辅对河患总体治理的思路,但对具体做法却持不同意见。
他对黄河水情并不了解,对如何治理更有利于黄河早日安澜也并不清楚。
他关心的是通过治河来安定民生,争取减少动乱。
而靳辅治河时,更重效率和效果,为使堤岸免于冲决,他沿河修筑了很多减水坝。
康熙认为这些减水坝疏泻河水,降低水位,减少河水对堤岸的冲击,确实可以暂济目前之急。
然而一且河水泛滋,减水坝就有可能成为堤岸新的决口。
况且泻水过多,下游民田被淹,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引起下游地区的动乱,这和康熙皇帝安定民生的政治要求不相符合。
有鉴于此,为彻底解决下河水患,康熙提出开挖海口、疏泻下河地区积水的策略。
随侍的诸位大臣对水利之事不甚明了,并未轻易发表看法。
反而是来接待的安徽按察使于成龙(与刚死的两江总督同名不同人)鼎力支持康熙的策略。
他结合此地的实际情况,力主疏浚海口,堵塞减水坝。
靳辅则与这二人执相反意见,他认为下河地势本来就低于海平五尺,若再深挖海口,必将引起海水倒灌。
他主张在洪泽湖旁的高家堰再筑重堤,使黄河水不能倒灌入运河,即可减少淮、扬等下河地区积水的压力,解决那里土地被淹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