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原来我们是老大哥

谁能够保证大秦年年风调雨顺,万物长兴。

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复旦兮。

勋贵们之所以是勋贵,是因为他们传承够久,知道如何趋利避害。

就拿粮食来说,今年他们以最低的价格购入粮食。

只要保存得当,储存个三五年不成问题。

遇到灾荒年,就可以大赚一笔。

反正这种你情我愿的事情,朝堂不发话,谁又会多管闲事。

在这种情况下,咸阳的勋贵们个个都敞开了收粮。

整个关中,一派和谐。

从百姓到勋贵,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可是

外郡的日子却过得苦不堪言。

粮价下跌,使得外郡的粮商全都涌进了关中。

外郡百姓的粮食卖不出去,日子越过越艰难。

要知道,外郡可没有关中这么发达。

工厂和商业项目几乎没有,大多数百姓的收入来源,还是靠种地所获。

纷纷扰扰之际,新一期的报纸出刊。

这一期的报纸上,刊登了蒙毅关于粮价问题上的奏疏。

全篇洋洋洒洒近万言。

蒙家世代效忠秦国,在老秦人心中举足轻重。

可让老秦人诧异的是,在奏疏上,蒙毅并没有为他们说话,反而心向外郡。

蒙毅首先说明,粮价下跌对大秦的经济发展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随后,又对老秦人如今不管不顾抛售粮食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其中一则精选语录曰:

先贤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大秦的天下,本为一体。

关中虽富庶,但须知唇亡齿寒。

关中何以堕甑不顾,视外郡百姓为草芥?

在奏疏最后,蒙毅又详细描述了外郡百姓因为粮价暴跌,日子过得凄惨的事例。

渔阳郡一个三口农家,父母务农,家中独子在私塾中成绩优异。

可粮价下跌,家中粮食卖不出去。

因为之前家境困难,家中欠了不少外债。

粮食卖不出去,债主找上门,直接将家中的粮食拉走抵债,而且全部按市价冲抵。

就这样,外债还没还清。

家里也没了粮食过活。

男主人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缺衣无粮,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人间惨事啊!

咸阳作为京畿之地,发展比外郡早一些。

加之秦国自关中起家。

无论从哪方面讲,关中在秦国各地,都当是老大哥的地位。

而关中老秦人,都应是各地百姓的老大哥。

然而,老大哥做的事情,却让蒙毅极为心寒。

愤怒的蒙毅,甚至在奏疏之中,用“孝悌之序”这样的词语,直斥老秦人不懂事。

这份奏疏被披露到报纸上,立刻在关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秦人直接被扶苏骂懵了!

啥?

我们还成了大秦各地百姓的老大哥了?

说实话,作为秦国故民,老秦人对其他地方的人,历来都看不上。

这种优越感,在六国统一之后,更加明显。

直白点说,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与六国遗民是一体的。

“老大哥”这种说法,让他们心中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另外。

因为明年春分的科举,此时咸阳汇聚了大秦各地的学子。

这些学子们,自然心向家乡,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家乡说话。

很快,舆论风向转变。

别的不说,就说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如今关中百姓已经不再主动卖粮了。

大家都在观望,看扶苏对此事的看法。

毕竟蒙毅不是扶苏,他无权处理这样的政务。

扶苏来找赵昆,也正是为了此事。

“这蒙毅还挺刚的啊!”赵昆听完扶苏的讲述,笑呵呵的道。

“以前的蒙上卿虽然顾虑太多,但为人正直,遇到这种事,肯定不会放过!”

扶苏苦笑道:“可是我这边就有点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