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大秦已经不是以前的大秦了

组建内阁的事情交给他来做,扶苏很放心。

沉吟半响,扶苏又继续道;“你说的很好,缺人这件事,就交给你来负责,务必谨慎对待,切莫走漏了风声。”

改革这种事,不能一蹴而就,扶苏不傻,萧何自然也不傻。

只见他郑重其事地拱手道:“秦王放心,臣一定尽快完成。

扶苏点了点头,忽又想起什么似的,补充道:“还有一件事,就是丞相对这科举制有何看法?”

萧何闻言,拱手道:“回秦王,臣觉得此法利国利民,乃天下寒门学子的福音,陛下圣明。”

“既然如此,那就下去吧。”

“喏。”

萧何应诺而退,同时暗舒了口气。

从今日起,他才算真正走进权力核心。

目送萧何离去,扶苏看了看眼前的奏折,又开始批阅起来。

毕竟内阁还没建立起来前。这些奏折还得由他来批阅,看着这一件件事情,他又想起了赵昆。

“昆弟这家伙,怎么还不回来!”

“全国各地没一个地方安宁,各个地方都闹饥荒,如今的国库也没有多少积粮。”

“这仗打到现在,国库都快要耗光了,之前的存粮也都快要打没了,朝廷现在也发不出俸禄。”

一想到这些,扶苏就感觉到脑疼。

这样下去,这刚刚平息内乱的大秦,不日又得出现问题。

必须得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解决了温饱,一切都好处理。

如今不可能再通过减轻赋税来缓解百姓的压力了,现在这情况就是要帮他们如何种好地,收获更多粮食才行。

老百姓种粮无非就是看天气,天气好则可以大获丰收,天气不好,一家老小就得喝西北风。

心中想着,扶苏放下奏折,朝外面喊道;“来人,传钦天监来书房!”

另一边,频阳。

嬴政和赵昆班师回朝,路经频阳,准备在这里稍微修整,再回咸阳。

此时,赵昆府邸。

嬴政和赵昆正在喝茶聊天。

“你说的内阁,分摊了皇帝的权力,这样对治国安邦,当真有利?”嬴政抿了一口茶,皱眉道。

习惯了将大权宅在手里的他,对内阁的建立,产生了质疑。

赵昆反问道;“就算父皇理政的时候,丞相府也是有决策权的,这样不也分摊了权力吗?”

“就算丞相府分担了权力,但主要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国家由皇帝一人说了算,这样不好吗?”

“好,儿臣没说不好,只是太累了。”

“累?”

嬴政眯眼:“国家大事,关乎黎民百姓,岂能因累弃之?”

“父皇,你仔细回想一下,你当初一把权力握在手上的时候,一天批阅多少奏折,有多少是真正关乎国家大事的?”

感受到嬴政目光不善,赵昆并没有认怂,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嬴政闻言,却没有回答赵昆。

赵昆又继续道:“无论是皇帝批阅奏折,还是丞相府分摊权力,效率都不高,内阁是群策群力,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里面的人不过问朝政,只负责帮皇帝处理奏事。”

“皇帝需要他们的时候,还可以主持他们群策群力。”

“嗯”

嬴政闻言,沉吟了一下,抬手道:“你继续”

“建立内阁,除了之前说的原因,还有一点,我想撤销丞相府。”

“撤销丞相府,这又是为何?不是说独立建立内阁吗?”

赵昆答道;“独立建立内阁,只是权益之计,以后的朝廷构架,采用六部的制度,九卿制度虽然开创先河,但不严密,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问题。”

“六部?”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源于隋朝,在唐朝完善,到了明朝,朱元璋撤掉三省,改为内阁与六部。

这样的制度,才使得明朝国佐近三百年。

赵昆虽不能保证秦国超过三百年,但这种模式下的秦国,或许能走得更远。

听到赵昆将的六部,嬴政顿时来了兴趣,不过,正当他打算追问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一道通禀声:“启禀陛下,南越传来急报!”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