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行在徐晨看来,眼下基本上都已经解决。
因此以后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融合和发展上。
几十人的小部落还无所谓,也就一格小村子的规模,全部居住在一起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一旦人数达到巴族这种数量和状态,需要开垦上千亩农田才能维持生存的状况下,继续全部聚集在一起生活就开始出现就很大的弊端,一是生活环境脏乱差,二是农田的耕种管理来往太远造成巨大的时间浪费,三是劳动安排比较混乱,造成族人有很多每天忙得要死,但有的却整天无所事事。
巴族还好,有狩猎队、窑厂、冶炼厂、木器加工、石器加工等手工作坊,还有包干到组这种固定的劳动任务分配,就算是母巴和阿母等首领不吩咐,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不会因为没有安排而混乱甚至无所事事。
但其他部落就不好说了,虽然时代进步了,但他们依旧还是习惯每天听从首领的安排去干活儿,这就造成了有人忙忙碌碌,有人消极怠工。
而部落越大,这种乱象就越发明显。
只有将这些大型部落进行分拆,各自分散居住各自处理自己的家族事务,这样才能化解这些部落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混乱状况。
各家族自力更生,自负盈亏。
就像部落分裂之后各自发展一样。
部落族长变相演变成为一种类似于官员的身份,用来引导和处理公共事务和部落之间的纠纷和矛盾等情况。
散落出去的家族构建村落,然后以这些村落构建一个联系相对紧密的乡镇。
就像眼下各联盟和下属部落之间的关系一样,巫就承担了类似最高官员的身份,负责统领和引导发展,各部落依附这些大巫获得庇护。
而分散定居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极大的拓展人类的生存领地和改善生存环境,部落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陆续融合演变出来一些类似集镇的场所,人口在部落分散定居的过程中慢慢又根据发展需求开始聚集,形成一种乡村城镇的全新社会格局。
而促成最后城镇的形成,道路就是最关键的因素。
自古以来,繁华区域要么环境适宜要么交通发达,除此两者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很小,不然就算一度繁华随着时间变化很快也会萧条下去。
巴拱大道苍恰段的打通,标志着巴族和拱火族两大族群之间的陆路来往完全通畅,彼此之间的融合会大大加快。
九月初七,巡逻的猎人带回来消息,苍恰段最后一段道路修通,整个巴拱大道全线贯通。
徐晨亲自带人前去视察,并且安排人召集恰族和苍族两个部落的族长和军官商量之后,确定了两族之间的地界划分,最终以隐龙峡为界,东南划归恰族,西北划归苍族。
为了庆贺这条路的贯通以及划界的完成,徐晨召集两族人搬运来一块高达两米的巨石,立在隐龙峡谷口正对黄金河的路边,让石匠在上面铭刻修路开工完工的起止时间以及参加修路的部落名称,还有各部落参加修路的人数等等信息,然后将此碑列为界碑。
这块界碑既是苍恰两族的领地界碑,同时也算是拱火盟和巴盟的大致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