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 69 章

薄文君阅历比较少,并不代表她就是个无知少女,她只是之前从没有遇到过需要她如何争取的事情,如今遇上这种事,薄文君这一路上思来想去,最后能做的也唯有走一步看一步。毕竟,如今的刘昌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可以顽笑的表哥了!

薄文君对于将来会发生的事情都比较坦然,只要刘昌不是满怀恶意,她觉得都可以接受。

何况如今看起来,刘昌也没什么恶意。她们到了行宫没多久,内府的人就来过一趟,给她们送来了许多东西,又帮她们量体裁衣,若真是有什么想法,不闻不问不是更好吗?

刘昌这边的确是没有迁怒一帮小姑娘的意思,他早就想好了,鉴于两人之间比较近的血缘,不会让薄文君有孩子,这就注定了,薄文君的未来可能会比较惨淡。如果薄氏陪嫁的媵妾可以生下健康的孩子,那么,薄文君将来也会有个依靠,但是,刘昌并不能保证会将这个孩子立为储君。

立储这种事情,很多时候根本不能感情用事,汉宣帝何等英明之君,结果就因为顾念与许皇后之间的感情,哪怕知道太子不靠谱,最后依旧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最后西汉的确从他儿子开始走向衰落。

刘昌也没打算在这个时候搞什么君主立宪,那君主就是个吉祥物,不需要考虑君主的贤愚。所以,他将来立储,是需要考虑儿子们的资质的,一个愚蠢无知的皇帝,在这个时代,注定会造成巨大的悲剧。

有着这样的觉悟之后,刘昌根本不打算在男女之事上耗费多少功夫,他如今需要的是,趁着这次的战争,给辽国得到足够的好处。

这个时代,或许上层的消息非常灵通,但是对于百姓来说,却是非常闭塞的。

商队往来,运输的商品也跟百姓并无什么关系,而尽管朝廷在地方上设置露布,向地方百姓宣读中央的政策,比如说,之前刘恒宣布田税三十税一,口赋的年龄向后推移,这些事情都是会公布到露布上的。但是刘恒吃饱了撑着,才会将辽国的情况公布在露布上。而地方上的官员豪强巴不得隐瞒消息,毕竟,他们都不想看到百姓一个个跑到辽国去。那些跑来淘金的游侠,同样出于私心,根本不会在其他地方多嘴,以至于,北地尽管距离辽国已经很近,但是寻常百姓至今还不知道辽国是什么情况,之前朝鲜收拢流民,人家也不是因为知道朝鲜收容流民才跑过来的,实际上,大家都是觉得跑到辽东这里不会遇上匈奴人,才会往这里跑。

而这回,辽国出动了数万大军,帮忙驻守燕赵这边诸多关隘,随同而来的还有许多辽国的商人,这些商人跑过来,一方面是为了打了胜仗之后的战利品,另一方面,就是跑过来找销路来了。

他们也不嫌麻烦,不光是在市集上摆摊,而叫伙计带着针头线脑还有各种零碎的小东西去村里面叫卖,横竖辽国武德充沛,这些伙计身上也都带着防身的东西,所以,也不担心有人杀人越货。

然后,来自辽国的各种商品顿时就在北地火了!

寻常百姓人家,你让他们买成匹的布料,他们是买不起的,就算他们自个养蚕收丝,种植苎麻,但是,这些多半要卖给别人,自家顶多留下一点葛麻用来做衣服,像是比较温暖的季节,乡间那些农人干活都要先将身上的衣服脱掉,免得干活的时候把衣服给钩破了。一件衣服反复缝补,更是基本操作。

但是缝补衣服,也是需要材料的。线可以用自家弄的麻线,而针就不一样了。大汉这边,民间正常使用的针很多还是竹针和骨针,铁针钢针什么的,几乎没有。而上层倒是会使用金属针,一般是铜针,都要反复捶打成条状,然后再打孔,磨出针尖,再打磨光滑。而真正能够大量生产钢铁针具,其实已经是唐宋时期的事情了,那时候冶炼技术提升了,直接将热铁拉成铁丝,然后分成小段,一头先砸扁,再用细铁锥砸出细孔来,饶是如此,成本其实依旧不算低。

而辽国这边,已经可以用机械生产钢针,虽说比起后世的针来说粗了不少,但是成本可比大汉这边低多了。汉地那边的商人压根没在意这种针头线脑的玩意,他们就盯着那些贵重的玩意,而辽国这些商人除了那些大宗的商品,干脆就将许多物美价廉或者是在辽国已经没法卖积压的货物拉了过来,像是针线这些,又不占地方,一盒就能装上一大堆,一根针卖一个钱,也是能赚不少的。

除了钢针之外,比较畅销的还有布头,这些布头一般是残次边角料,辽国那边几乎卖不出去了,但是在汉地这边还是很受欢迎的。还有就是糖,当然,是那种比较劣质的糖,里面还夹杂着不少甜菜渣子,这些糖放在辽国,就是糊弄那些土人的,而对于汉地百姓来说,买这个糖,可比自家制作饴糖划算多了,因此,也乐意花一点钱,买上一些粗糖哄孩子。

另外一些什么香包玩具、彩线头花之类的,也有人买,不过对于贫苦百姓来说,也只能是看看罢了。

通过这些货郎,这些百姓也知道了辽国那边的情况,在听说在辽国,不论男女都能分地,而且也不用服徭役,只需要缴纳田税,而不用什么人头税之后,一个个都很是憧憬,当然,对于那些家有恒产的人来说,就算是心动,也没几个人会抛家舍业,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而对于一些已经快要一无所有的人来说,辽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此,一些人就偷偷摸摸开始询问怎么样才能去辽国。虽说如今辽国那边大规模的移民已经停止了,但是对于来自汉地的移民还是会大开方便之门的。若是能拉人移民,还能得到官府的奖励。因此,那些货郎一个个拍着胸脯,表示只要在大军离开之前,赶到关隘那边,到时候自然可以跟随他们一起前往辽国,期间也不用他们花销什么,到了地方,官府就会安排。

这条件越好,许多人越是半信半疑,不过,想要跑路的人本来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了,就算是心有疑虑,他们也是愿意去冒个险的,毕竟,他们本来就一无所有,继续留在家乡,只怕交不起口赋,都要被充作官奴了,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一开始辽国这些商人到处卖东西的时候,边地官府还不当回事,结果等到知道了那些货郎居然跟百姓鼓吹辽国的移民政策之后,一个个就都坐不住了。

地方上的人口数量一直是官员上计的重点,北地在这方面本来就已经是重灾区了,因为北地这边常年遭遇匈奴的侵扰,年年都有百姓被杀被掳,他们硬是没地方跑,有合适的地方早跑了。

之前朝鲜收拢流民,也就是在边关的地方设置粥棚什么的,吸引百姓过去,而辽国如今,许下的条件,简直丰厚得让人难以置信。再叫这些货郎持续下去,来年上计,他们只怕连官帽都保不住了!

因此,即便知道辽国大军是来帮着他们守边的,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冒着得罪辽国的风险,将这些商人给礼送出境,只让他们在边境市集售卖商品。

好在对于这些商人来说,已经摸清楚大汉这边是个什么情况了,之后应该卖什么,一个个心里都有了数。同样有数的还有北地的许多商人。他们之前其实也会去辽国做买卖,但是那个时候,大家就没想到,这些平常的东西居然也挺赚钱,这等细水长流的买卖也更加不起眼,不容易被上头盯上。要知道,汉家可是有陵邑制度,从刘邦那时候,就开始迁徙各地豪强地主去皇帝陵墓附近居住。这对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来说,简直是噩梦。

不少豪商也是被迁徙的对象,你要是生意做得太大,被上头知道了,那么就很难逃出被强行迁移的命运,他们在地方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到了关中,哪个豪商背后没有个高官显爵做护身符,他们这些外来户,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个保护伞,多半要被吃干抹净!所以,如果能够闷声发大财,那就再好不过!

这些人一下子就对辽国的各类廉价小商品感兴趣了起来,等到辽国那些商人都去了边境的市集,一帮商人就一窝蜂赶了过去。他们也知道,不可能将所有东西都包圆了,要是互相竞争还容易被抬价,因此,熟识的那些商人商议了一番,划分好了范围,就直接开始了大采购。

甚至,附近一些牧民也闻讯赶来,比起汉家百姓,这些牧民更是什么都缺,因为汉家与匈奴常年冲突,边市也是经常关停,只能等着有走私的商队经过他们部族,如今听说边市又开了,便有许多牧民驱赶着牛羊过来趁着冬天到来之前,先购买一些必需品回去。这些牧民过来的时候,一开始差点被人怀疑是匈奴人又要入侵了,探子反复打探了好几次,才确定人家就是来采购的,饶是如此,大家也没真的放心,万一这些人是来打探军情的呢?

比起那些锱铢必较的汉地商人,这些牧民可就大方多了,生意做得也痛快,他们留下了大群的牛羊,最后带着大量的商品心满意足地离去,而这些同样引起了左贤王部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