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雪上加霜

盛唐风流 凤鸣岐山. 1631 字 2022-09-18

连着两桩噩耗的打击之下,高宗心头的火气实在是太旺了些,不单不给群臣们面子,甚至连李显的面子也不给了,压根儿不等李显说完话,便已气咻咻地呵斥了起来。

“父皇息怒,儿臣有数策或可解得此厄。”

李显敢在此时站将出来,自是有着相应的把握在,面对着高宗的怒火,李显不慌不忙地躬了下身子,语气平缓地回了一句道。

“嗯?”高宗火气虽大,可一听李显说能解决此事,脸色瞬间便缓和了不少,然则并没有立刻出言追问,而是狐疑地看了李显好一阵子之后,这才迟疑地挥了下手道:“显儿有甚良策且说来与朕听听。”

“父皇明鉴,今我大唐凡三百六十州,户五百一十一万,人口总数约三千七百余万,按州均而论,其值似并不大,然则实情并非如此,我朝户数大体集中于关内道、河南、河北三道,尤以关内诸州为多,时至今日,关中各州实有户数已超百万,人口已近八百万之多,几近三成人口尽在关中,土地不敷用已久,所幸历年来风调雨顺,不曾有大灾祸发生,再加上漕运之粮,关中勉强能得安稳,今旱情一起,则灾情深重矣,若欲永消后患,当从根本上改变此现状,儿臣以为移民之事已是刻不容缓,荆、襄等南方诸州地广人稀,而土地肥沃,经营得法,当可成我大唐之粮仓,若能准关中各州之灾民移至江淮、川中等地,当可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各州之厄,此为其一;其二,关中各州乃我大唐最富庶之地,朝堂存粮虽不敷用,然民间大富者不少,当鼓励民间捐钱捐物以共济难关,其三,经数年之努力,如今漕运已畅,开仓放粮之余,可鼓励商贾运粮北上,以部分盐利为之诱,从者必如云也,有此三条在,何愁此厄不得解,此儿臣之愚见也,恳请父皇详查。”李显之所以不揭示旱灾的天机,最根本的核心便是要借此灾情来行移民之实,当然了,为了应对灾情,李显私下早已做了不少的相关部署,尤其是粮食储备更是充足,随时能投入赈济灾民之用,此时回答起高宗的问话来,自是有条不紊得很,信心可谓十足。

“尔等都说说罢,显儿这三条法子能行否?”

高宗听完了李显的长篇大论之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环视了一下诸人,语气略缓地问道。

“陛下,老臣有三疑问不解,想请教周王殿下,其一,移民之举所费极大,如何筹之?其二,民间募集虽是良方,然所得能有多少,不知殿下心中可有数否?其三,盐铁乃国之重利,轻易放之,收则难矣,殿下可有何对策否?”郝处俊身为宰相,所虑自是严谨,对于李显所言之三策很明显地持保留之意见,此时见高宗发问,立马站了出来,亢声提出了三条疑问。

“郝相所虑甚是,然此三疑问小王以为皆可解也,此番受灾之四十余州人口总数约莫七百余万,若能分流两百万,则灾情必可稍缓,所需财物看似极多,其实不然,今灾民频于绝境,但有生路,必从之,朝廷所需者,不外沿途粮秣之用也,按行程算,两月余之粮秣有八千石足矣,此数虽是不少,可却能从三部分解决之,其一,朝廷存粮可出其三成,民间募集三成,余者大可由商者以粮换盐引凑足,至于募集之数么,小王以为朝廷不妨以虚爵换募捐,明言此爵不可承袭,唯荣衔耳,今贾者地位低而富,但能借此变更身份,鲜少有不愿者,其三,盐铁之利乃国之重也,自不可轻放,然,以盐引勒之则可,即一引只能一用,过后作废,当无后患之说,此三策既可解民之厄,又能使国得利,胡不为之?”李显乃是有备而来,自不会被郝处俊的三问所难倒,这便不慌不忙地逐条剖析个分明。

“殿下高论,老臣受教了。”

郝处俊乃是正统的儒家子弟,为人耿直,对于李显这套明显带着商贾气息的做法依旧是持保留之意见,然则一来他自身对如何解决如此大规模之灾情尚无对策,二来也实是无法从李显所言中找出破绽,沉吟了片刻之后,不得不违心地表示认同,语气间不免有些子不情不愿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