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灯光熄灭,画面亮起。

最开始是一个高空俯拍的镜头,下方的都市高楼林立,人潮如水,车流如织。

镜头快速下移,引着观众走进繁华的都市,融入喧哗的人群。

一栋摩天大楼前,众多媒体人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涌向大门。镜头跟随着他们进入大厅、电梯,来到高层一处宽敞的展厅。一长串的展名在画面里扫过,媒体围住了站在展厅门口的几人,众多话筒伸向其中一位俊美的年轻人,纷纷恭贺他再次拿到国际大奖和开办画展。

年轻人穿着三件套西服,优雅又从容地应对众人,却也透出掩不住的意气风发。

镜头上抬,拍出年轻人上方的大幅水彩画作,画的正是之前高空俯拍下的这座都市。

画面定格,片名“画家”两个大字渐渐浮现出来。

接着,镜头在展厅里转动,每一幅画作入镜时便会带出片头字幕。

拍完画展后,画面渐黑,再亮起来时,场景转到了医院。

剧情推进得很快,不一会就讲述完画家得知自己的病情以及治疗起来艰难又痛苦,经过一番挣扎,他最终背上行囊去寻找轻生之地。

接下来就是震憾人眼球和心灵的风光大片。余争剪辑过的镜头有种神奇的魅力,既体现出大自然的雄壮与渺小人类的强烈对比,又将人与自然相融得恰到好处,还丝毫没有喧宾夺主之感,重点始终锁定在画家身上,能让观众迅速地与角色共情,一同感受大自然对内心的洗礼。

贺同凑近叶与泽咬耳朵:“余导这手自然风光玩得太溜了,就冲这,我估计都会有很多人要去重刷几次大屏。”

叶与泽点头:“等这片子上映后,余导以前的纪录片估计也会火一波。”

影片时间走过1/3,贺同的角色登场,影片的重点慢慢移回了人类社会。

余争很擅长使用长镜头,叙事有种娓娓道来之感,偶尔穿插的微表情和小动作特写尤为触动人心。电影展现的剧情和台词都很简单,却有着多处留白,等待观众们去感受画面背后潜藏的含义。

最终,心灵被治愈的画家决定面对命运,勇敢地再次走进医院。虽然季节来到了萧瑟的冬天,但影片后期的整个基调都充满了希望与生机,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就仿佛一道耀眼的光,温暖着每个观众。

贺同又看到了预告片里那双盛满蓬勃朝气的眼睛。画面上的叶与泽非常消瘦,即使在病房里也裹着厚厚的羊毛毯,却带着幸福的笑容望着窗外。外面在下一场阳光雨。

接着镜头一转,是贺同捧着骨灰盒在公墓下葬的场面。

叶与泽察觉到靠着自己的贺同有些异样,侧头低声问:“怎么?”

贺同缓缓松开攥紧的拳头,才说:“病床上的镜头剪掉了。”

“拍的时候余导就说估计用不上,拍来备用而已。”

“……这样很好。”

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很多镜头拍了最后却未必会用上,还有些镜头在后期剪辑时会移用到不同的场景中,这都是常事。

画面上快速交待着后续的拍卖和捐款剧情。

贺同听到前排姑娘们压抑的哭声,问:“要先走吗?”

叶与泽轻笑:“余导说会有个彩蛋。”

画面暗下去,片尾字幕升起。观众们或许是还沉浸在剧情里,并没有人起身离开。

画面再次亮起,出现了贺同的背影。他在走向一栋别墅,然后推开双开大门。

镜头微微上移,随着门被打开,渐渐露出了屋里挂的一幅画 贺同的肖像画。

当肖像画完全露出来时,画面停顿了一秒,随后大门轰然合上,画面彻底变暗。

前排原本已经低下去的抽泣声又陡然增大了。

贺同不由得抚额:“我觉得上映后余导会收获成吨的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