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标准化之难

王明这个观点,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流水线化生产。

其实,这种流水线式生产,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早在秦代之时,秦朝的军械制造,便是采用这般流水线作业模式,大规模地快速生产。

秦军能纵横天下,横扫六国,每每将数倍于几的帮军彻底击败,除了秦军军法严明,骁勇善战外,和背后有一支高效率的兵器生产线是分不开的。

要知道,秦军连年作战,其兵器的消耗远大于六国,其国家人力却只六百多万人,不过是六国的几分之一。能以这样的国力,支撑着数十万大军的连续作战,秦军却从来没有为兵器发过愁,这样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堪为居功至伟。

只不过,自汉代秦之后,随着法家思想的衰微,儒家思想渐占上风,这样的流水线生产作业,亦是渐渐消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听了王明的话语,戴升与许旆二人,俱是愣住。

见他二人这般模样,王明又问道:“二位匠头,此法难道不可行么?”

戴升苦笑道:“殿下,这般想法是好,但想要做成,却是极难。因为各个工匠,都是手工打制,所生产的物件,都有些微差异,要想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再一齐组装起来,谈何容易!若真这样生产,在下估计,只怕速度还会更加下降,浪费报废的物料,亦是增加更多哩。”

戴升的回答,王明并不满意。

他立即反问道:“戴匠头,既然各人所产物件均有差异,那为何不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详细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合格,以标准化作业,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差异。况且,只要所有的部件都达到了设定标准,可以互相通用,那在组装上,又怎么会导致速度下降以及浪费物料呢?”

王明这般回答,在戴升与许旆二人听来,却是有如异想天开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