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可有奇效。”
“郑洛算是能臣,居然能想到这种互利共赢的法子。”
朱翊钧点头说后就看向申时行等执政公卿说:“总的来说,只要富了本国之民,使国无内忧,外部存在的隐患就不是问题,就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陛下说的是,将惠民视为治国之本,便使天下之财不再是定数,如此自可衍皇恩于外夷,施仁义之道,达王化之果。”
申时行笑着说了一句。
其他公卿也跟着附和。
朱翊钧则在这之后问:“你们枢密院可还商议出了什么办法?”
接着,戚继光则道:“启奏陛下,还有就是编练边民!”
“盖因边民多为军户,他们虽大多已同农民,但大多数守边抗虏的底子还在,至少能骑马的还是不少,故朝廷完全可以编练他们为民兵,令其半耕半战,或者替营兵预警。”
“而因他们大多已失去土地,所以同样困顿穷苦,编练他们也花费不了多少银钱,反而可以借此机会补贴边民,毕竟因边镇生计日益艰难之故,即便陛下即位以来,军饷发的足,但还是存在军户往南迁徙的现象,使边防人口一年比一年少。”
“这个倒是,边镇历年人口的确在减少,以至于考成边臣,吏部都不再严格考成其增加多少边镇户口。”
吏部尚书张学颜跟着说道。
朱翊钧听后颔首。
他也知道,因为小冰河气候影响,北方粮食减产是越来越严重的,北方边民往南迁已不仅仅是吏治是否清廉的问题,而是气候因素造成的大势,甚至连许多蒙古人都因为游牧经济被小冰河气候破坏严重,而大量逃入内地,或成为京畿流民,乃至有接着明朝开始推行营兵制的机会应募成为大明边军的。
“那就编练。”
“对参加编练且执行边防安保之事的边民,在编练与预警巡防期间发给补贴,若战死,也给予抚恤。”
“你们议一下,制定一下补贴和抚恤标准。”
朱翊钧说道。
“遵旨!”
这时,戚继光又道:“启奏陛下,刚才所提只是在加强边备方面,对民、对夷的方略,对于边军还没提,以臣之见,对于边军,需要一位能征善战之将,能以主动出击的方式,随时对依旧有吞我中土野心、而不愿接受新礼、接受汉化的个别虏酋进行镇压。”
“此将,你们枢密院推谁?”
朱翊钧问道。
方逢时回道:“臣等推现已回京的征蛮将军李如松,他是北兵系边将,又知北边边民军户内情,也常与夷丁接触,其家族更是有不少人在鞑靼瓦剌各部经商,有足够的眼线,比南兵边将更适合担当此任。”
“眼下还没有需要十万大军以上的大战要打,让他去做这事倒也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