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讲究法不容情,而儒家思想中,讲究的是礼运天下,并且认为法制是最为低端的统治方法,儒家最高理想是人人知礼而遵礼,如此便没有人犯罪了。

但是一个世界的最高道德典范一定是和法律站在同一条线上的。非礼,无法也。所以,这其中也不是不能变通的。

而荀子,恰恰是最懂变通之人。

荀卿曾在稷下学宫以及学习生涯中无数次和各家争辩,要争辩就要了解对方,虽然是儒家但是熟读诸子百家经意,擅长取其精华用其糟粕攻击对方,战国末年最强嘴炮王者卿表示对此……毫无难度。

至于法儒之争……荀子微微一笑,不能明着灌输,难道不能潜移默化吗?

用自己的学说改变一个时代,这不正是他想要的机会吗?

而且意外收获是,其在秦王面前亦是侃侃而谈直述学说的模样吸引到了当时旁听的赵政,加上荀子是他阿兄的先生,赵政对荀子天生好感度就高,小少年现在对于荀子的学说非常感兴趣。

只不过因为他身份敏感,不好正儿八经拜师。荀子到底是儒家的人,作为王孙的他如果公然跟着荀子学习就是在释放一个会令秦国上下都感到不安的讯息。

好在赵政年纪小,他便借跟吕安出去玩为借口跑过去蹭课,对此嬴稷亦是持默许的暧昧态度。吕不韦私底下同异人也说了此事,二人均生出了一番「秦王想要进行改革」的预感。

但他们也知道秦王为何犹豫。嬴稷的年龄已经大了,而太子安国君显然不是一个能够继承他意愿的继承人,改革一旦开始而半途而废,对国家对国民的伤害是致命的。因此,嬴稷不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