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后其实已经打了一个不错的地基, 在她执政期间, 已经恢复了武科举考试,从科举选才上,重新站回了文武同择的局面。

只是在宋朝初期, 科举制度还没有定下固定考试的时间,不像后世被明确定为了三年一科举,如今宋朝的科举还是完全跟着朝廷的职位空缺需要走呢。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朝廷觉得官员众多,不需要增加新鲜的血液, 那么今年可能就不会进行科举纳才。

而相反,如果觉得朝廷缺乏人才了, 那么第二年便会重开科举, 对于学子来说,何时参加考试是未知的,所以大家随时都要做好准备。

但是考虑到古代交通不便,大部分的学子都不得不侯在考地。

比较好的出路是在附近入读学院, 学院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专人去打听情报,若是要开科举便会抓紧时间安排学子共同前往, 但是前提是这部分考生本身或是有路子, 或是才识过人,才能吸引学院将其半路接纳。

大部分的学子还是零散分布在各郡县之间,一般稍微富裕些的会在中心城市入住, 但是稍微拮据些的则会入住周围的卫星城市以减轻经济压力。

但是长期在外,这些学子家中有余资的还好,若是贫穷人家,那是真容易就被吃垮。自然也有不少学子因此含恨放弃了科考大业,或者是只能奉力一搏,跃过龙门也罢,若是没能越过只能黯淡归乡,再无续考之力。

如此到了宋中后期,科举考试时间逐渐稳定为三年开一科,重大节庆或者朝廷缺人开恩科的情况,如此方才减轻了学子们的压力。

但是如今大家还是碰运气的,但是好在今年因为小皇帝赵祯皇帝二十岁,故而加开了一年恩科,大部分的学子们在之前就已经猜到了这点,故而已经在各大备考处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