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的蚕多,织的丝绸多了,自然也会有方絮留下,只因产量稀少,仅用来记载重要文字和资料,作为传家之宝。
结果没想到,他们当成宝贝一样供着的方絮纸,被嬴政改良后大力推广,甚至昭告天下,愿以纸换书,但凡有献上藏书者,都可以换取一卷上等的麻纸和皮纸,而且还可以抄录一份自己留存。
等于就拿自家的藏书去泾阳转一圈,让太子身边的人抄录一遍,就可以换取上等的纸,甚至还有人说,太子不限人抄书,可以抄自己的书,也可以抄太子府中的藏书,只要肯献书的,都可以一换二,甚至抄得越多,换的越多……
对于这个将书籍和知识牢牢掌握在公候王室和贵族手中的时代,秦国太子这一举动,简直令天下哗然。
相里氏手中有方絮,自然知道方絮的成本和价值,之前是碍于祖训,不能出仕,可得知太子准许天下臣民无论贫富贵贱,出身何地,都可以抄书换书,他们就坐不住了。
但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此举意味着什么。
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说的就是读书用脑的统治者和付出以体力劳动供养读书人和统治阶级的关系。
像李斯这样的“硕鼠”都知道,要找个大粮仓,才能过得好。
其他的读书人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读书是为了明理,也是为了脱离被统治者劳力者的身份。
掌握了知识的世家贵族,哪怕将知识藏于自己书房,放到竹简烂了,都不愿传出去,就是不想给自己和子孙们增加对手。
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想求学简直难于登天。
第一个卡死他们上进之路的,就是无书可读,无处求学。
儒家和墨家之所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孔子和墨子都不吝于讲学之道,对门下弟子的出身并无要求,甚至广开学坛,公开授课,只要愿意听讲的,都可以免费旁听。
因此得到他们授课而改变阶级和人生的弟子们,对他们尊崇有加,也愿意追随他们,传授自己所学知识。
孔子的《论语》和墨子的《墨子》成书都是由他们的弟子完成,但后人的理解和传播,又各有不同,尤其是墨家因为派系分歧,内斗不休,加上与秦汉两代的统治者思想格格不入,最终由显学渐渐没落,再无当初矩子开坛,门徒数千听讲论道的盛况。
相里氏手中亦有半部《墨子》,此番他们前来,就是想通过秦太子,设法换取另外半部《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