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雷远并非软弱拘泥的书生,他也明白逐鹿天下步步争先的道理。有时候行事唯恐不快,皆因稍慢一步,就可能身死族灭。但雷远不是争天下的人,他身为下属,也有下属的立场。

雷远不是刘备的元从,他从灊山带领部众千里迢迢前往荆州,是综合考虑了自身利益、雷氏宗族利益和数万部属利益的结果。而保障这些利益的首要前提是,刘备是仁厚之主。

这么多年来,刘备的足迹从河北到中原,再到荆楚,其间那么多次起伏跌宕,其中诸多选择的是非对错或者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无论在哪里,玄德公都宽仁爱民,因厚施恩德而得人心。他无论在哪里立足,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积攒的仁厚声望,靠的是人们对他的人品近乎无保留的信任。

然而刘备现在却如此行事?

为了攫取利益,不惜采用诡谲手段扩大战事,为杀而杀?

这样的事,董太师、曹丞相可以去做,刘备怎么可以?

这种粗糙的手段,就算能一时瞒过别人,却难免会被明眼人看透。到那时候,每一位知晓其间内幕的下属,该怎么看待刘备高举的仁德道义旗帜?

雷远来自后世的记忆里,有的是统治集团道德坍塌的下场。如果主君可以突破底限,臣子怎么会不感到戒惧呢?千言万语汇成两句俗语:一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曰,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当然,到那时候的君臣相处,自然也会有其法则。自古以来的权谋手段、政治策略,难免会被拿出来一一使用。君君臣臣四个字的内涵,就是如此丰富。

只是,玄德公本不必如此的。

或许是因为他数十年坚守道义,却总是落得一事无成,而一旦决心采取激烈做法,益州须臾便到手的缘故吧。此番的收获太过丰厚,所以哪怕玄德公也难免食髓知味了。

又或许是因为庞统的影响。此时诸葛亮身在江州,负责荆益两地的军需转运,而前敌大计,都出于庞统谋划。而庞统的行事风格,大概就是如此?

便如此刻雷远手上这份庞士元亲笔书信。

信上先说,如今益州已定,但刘璋身为益州牧,始终是隔在玄德公与益州之间的阻碍;另一方面,汉中张鲁被擒,但他在宗教上的号召力,其实长远来看,无益于政权稳定。

随后笔风一转,又道,近来玄德公以成都尚有骚乱的缘故,将刘璋及少量仆役安置在绵竹城东的一处庄园暂居。考虑到汉中张鲁与刘璋有杀母之仇,彼此不共戴天,雷远此番引领张鲁及其亲近部下前往成都的路上,最好能绕过此处庄园。

这分明是要求雷远领着张鲁往那处去吧。看这意思,是希望雷远制造一个巧合。自从玄德公入蜀,各种各样的巧合发生了不少,庞士元倒不嫌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