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郡划分出的宜都郡更是地广人稀,佷山县和巫县都只有两千户不到,夷陵、夷道、秭归三县稍微好些,也不过三千户出头的样子。这其中当然不计地方大户的荫占,但就算计入,数字也不算太多。
好在有乐乡县,还有庐江雷氏宗族的力量。随着雷远一声号令,乐乡县调动了超过六千名壮丁,庐江雷氏宗族也额外增派了相当的人手。
之后的一个月里,各项建设继续推进。一处工程完成之后,民伕们又赶到下一处工地,全无停歇。
首先面貌一新的,是已经得到向朗长期经营的夷道城。本来用原木搭建的各种城墙、建筑逐步被更可靠的夯土包砖建筑所取代,虽然城墙还没加固扩建,但各处都新增了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
在城内,包括奋威将军府、县寺、粮库、武库等核心建筑,都特意采用黏土和石料版筑,不仅高大巍峨,也足以成为整座城池的支点。
到这时候,春耕时节到来,大部分民伕都预备赶回去伺候自家的田地。许多相关兴造只好暂停。在这以后,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的,就只剩下了大江南面的五溪蛮部落,和大江北面的賨人部落。
这些蛮夷在有经验的工匠带领下,负责江北夷陵城的扩建和两岸戎台的布设。经过雷远和向朗的协商,戎台哨卡的数量被缩减为四十座,其中大约有半数是甘宁、李异等益州军将所设,只需要稍加扩建。
每座戎台同时也是一处军屯据点,以一屯百丁为人手保障。
以戎台为节点,通过逐渐完善的道路和水上交通,宜都郡范围内,江南任何一处的重要军情传递到夷道城,都不会超过六个时辰。
蛮夷们绝大部分都紧密依附于酋长、渠帅们,以寨、落为单位出山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人丁的酋长们凭此获得金帛物资的赏赐,而蛮夷们本身,从日出到日落,全无止息地高强度劳动,每日只获得勉强果腹的食物。
可仅仅这点微薄到让雷远心酸的食物,都已经被蛮夷们当作了优待。在食物的诱惑和酋长们严厉的约束下,蛮夷们对工程建设的热情居然相当高涨,极少有敷衍怠工的事情发生。
最初几天里,甚至连续出现了数次蛮夷丁壮过于勤力而晕倒的事件,有一次几乎闹出了人命。为此,雷远在公开场合大发雷霆,严厉处罚了带队的部曲将,随后略微增加了食物配给,再派遣人手沿着江畔捕鱼,每天炖煮鱼汤之类给劳力们补充营养。
他又通过沙摩柯的关系,约见了一些较值得信赖的酋长,由酋长们出面,将留在山里的老弱妇孺们派出,摘取野菜、土薯之类用于加餐。
随着工程不断推进,还催生出了一批渐渐脱离深山生活,重心放到宜都郡的蛮夷酋长。短短数月间,他们就从近乎奴隶制的落后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了活跃在宜都郡范围内的包工头,在他们带领下往来奔忙在江峡间的蛮夷男女,总数超过五千。
麻烦事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