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页

当初宝鼎对大一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样深刻,他并没有意识到中土文化的繁荣源自中土分裂这个特殊的大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是由分裂了数百年的土壤催发出来的,它汲取着一代代中土人的鲜血和生命为营养,所以才绽放得格外灿烂,流芳千古。

中土统一了,这时候疆土统一,政治统一,制度统一,文字统一,等等,但唯独无法统一的就是文化,文化如何统一?

始皇帝别出心裁,把稷下宫的博士制度,一种半官方的智囊团,将其修改加工后,变成官方的决策层机构,也就是博士议政制度。始皇帝试图用这种办法来吸收和融合中土不同的思想文化,最终寻找或者创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

始皇帝把这件事想得简单了。虽然说博士议政制度可以做为中土文化统一的象征,它的建立从制度上对中土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了综合,并非常高明地将其纳入了帝国的政治轨道,然后再用统一和集权来保护主流文化,并相应地制约和改良异质文化,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兼容和吸收,继而产生适应统一后的中土的新思想新文化,但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学术思想在大秦取得主导地位,深入到大秦文化的价值核心层,决定着大秦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使得法家思想在大秦拥有了雄厚的社会基础,一切不同于法家思想的其他文化观念,都会遭到大秦人的排斥和打击,于是,单纯的文化统一不再单纯,它也不可能单纯,它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

只要牵扯到利益之争,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的矛盾,军功贵族和博士官僚的矛盾,秦国和关东六国之间生死仇怨,等等,总而言之,博士议政制度自实施以来,其弊端越来越大,已经让始皇帝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宽容态度逐渐动摇。

宝鼎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随着对“大一统”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是愈发感觉无助。

他知道始皇帝在文化的统一上失败了,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统一上的失败导致“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彻底爆发。秦王政举起了屠刀,不仅屠杀了中土文化,也屠杀了坚持“分封”之议的贵族们,最终亲手埋葬了他一手创造的帝国。

于是宝鼎有意识地回避这件事,不管是博士议政制度,还是大秦官学和教育制度,甚至包括法家思想和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冲突和碰撞,他都一律回避,但今天他回避不掉了,始皇帝直接把矛盾对准了太子扶苏。

太子扶苏坚持稳定的战略,主张“仁政”,积极倡导“与民休养、轻赋薄徭”等迅速恢复中土国力的一系列举措,这让始皇帝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偏离了帝国的政治轨道,极有可能把帝国引向分裂和战乱。

宝鼎对此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他把扶苏推上了储君之位。

“太子与我深谈了数次。”宝鼎解释道,“有一点我可以保证,他坚持大一统,坚持中央集权。只要这个大方向不错,他就不会偏离帝国发展的轨迹。”

始皇帝冷笑,对宝鼎的这种解释嗤之以鼻。

“过去我也很幼稚。”宝鼎笑道,“我曾对你说过黄老的无为而治,也曾对你说过儒家的仁政和王道。那时候他和我一直在一起,可能受到了我的误导。等他年纪再大一点,对大一统的认知更深刻一点,他的想法和观点就会改变。”

始皇帝微微摇头,显然还是不能释怀。

“可以让太子巡视天下,到处走走看看。”宝鼎建议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说,现如今刚刚统一,地方局势紧张,太子出巡,既能起到镇慑地方的作用,又能展示一下中央的权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举多得嘛。”

始皇帝迟疑不语,显然宝鼎的这个建议让他颇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