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页

宝鼎来自不同的时代,来自那个时代的最底层,对这种阶级利益的认知来自于他所学习的知识,而理论和实践完全是两回事,等他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的时候,他读懂了这个世界这个阶级利益的时候,他已经孤立于这个世界,孤立于这个阶级,正在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好在孤立于这个世界、这个阶级的还有秦王政。秦王政做为统治阶级的领袖,其政治理念在统一前后,竟然脱离了整个阶级的需要,竟然要矢志集权于中央,而不愿屈从于整个阶级分封于诸侯,这当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历史上的秦王政成功了吗?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吗?没有,他失败了,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都失败了,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抵御不了整个统治阶级。至于李斯,虽然他有敢于与整个贵族阶级做殊死搏斗的勇气,但他的力量更是弱小,根本不堪一击,而赵高,做为一个忠实的法家大臣,一个坚定的中央集权者,只能演绎一段最后的疯狂,他代表法家在历史上做了最后的谢幕演出,然后他以整个帝国为代价,与整个旧时代的贵族们同归于尽。

这一刻,宝鼎不再憎恨李斯,也不再为赵高而悲哀。事实上,秦王政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他一遍遍地巡视天下,一次次地向大秦子民昭显自己的权威,这正好可以证明秦王政内心里的恐惧,中央实际上控制不了地方。如果中央牢牢控制了地方,秦王政有必要一次次巡视天下吗?秦王政巡视天下,不是向天下人证明他已经集权于中央,而是告诉天下人,他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假如大秦真正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那么秦王政死后,这一制度继续运转,胡亥、李斯和赵高等人还控制不了局势?秦王政一死,大秦瞬间崩溃恰恰证明大秦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中央始终没有牢牢控制地方,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就大乱,政局完全失控,起义军在几个月内就杀到了咸阳城下,这就是事实。

章邯以刑徒为兵,击败了起义军,击杀了陈胜吴广,击杀了项梁,一路所向披靡。王离率北疆军南下,与章邯会合。这时候形势对大秦非常有利。然而巨鹿一战,王离和北疆军全军覆没,其后章邯更是率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降。为什么?难道王离的北疆军还打不过项羽的义军?难道章邯就不敢与项羽一战?

说到底一句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中央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包括对关中、巴蜀、晋中、东南等大秦本土疆域的控制,“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至此彻底爆发。秦王政在世的时候,都未能控制地方,化解“集权”和“分封”的矛盾,更不要说胡亥、李斯和赵高了,就算赵高把整个咸阳的贵族都杀了,他也无力化解“集权”和“分封”的矛盾,无力去控制地方。

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中央财政完全崩溃,军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即便赵陀带着南方大军北上平叛,最终也难逃败亡一途。

宝鼎至此才算读懂了这段历史,他先前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他根本没有看到大秦败亡的本质原因,大秦的败亡不是因为中央集权,也不是因为南征北伐,也不是因为中央财政的崩溃,更不是因为李斯、赵高的叛国,不是因为章邯的投降和赵陀的割据,而是因为“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秦王政和他的追随者的政治理念完全脱离了整个统治阶级的需要,秦王政和他的追随者与整个贵族阶级成了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敌人,其结果必然走上覆灭之路。

※※※

今天宝鼎因为自己的理想,因为中土大势的发展,因为咸阳的政治博弈,终于和秦王政走上了同一条道路,一条必然覆灭的道路。

宝鼎的理想是大秦的统一和中土的和平,而现实是大秦尚未统一,中土就要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宝鼎怎么办?是进还是退?进,与秦王政携手合作,最终肯定要以武力来镇压功臣,以绝对实力来消灭豪门贵族,中土必然要掀起内战;退,与豪门贵族携手合作,最终肯定是中土分裂,争霸兼并之战随之而来。

有没有中庸之道?有,现在就有,让秦王政和豪门贵族联手杀了自己,然后在天上看着历史重演,看着帝国崩溃,看着天下苍生死于非命。

“你必须做出选择。”秦王政终于打破了沉默。

宝鼎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选择追随秦王政,秦王政已经把他逼到了不得不舍命追随的地步。

“我早就做出了选择。”宝鼎叹道,“恳求王兄马上立储吧,否则不待西南远征结束,恐怕我就要背上阴谋篡国的罪名,重蹈我父亲和成蛟的覆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