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页

让这么一个人物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待在秦王政身边做“卧底”,显然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自己从出塞开始到现在,屡见功勋,跟在自己后面的人全部升官加爵了,但赵高呢?赵高还是中车府令,这对一个才华出众且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一个打击,而追随自己建功立业对他而言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宝鼎苦笑,摇摇头,也叹了口气。自己被历史套牢了,孰不知历史正在自己的推动下一步步改变,赵高的命运迟早都要随之而变,他不会有机会重演沙丘之谋了,再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在秦王政身边纯粹就是一种浪费。

“这是我的失误。”宝鼎说道,“我马上叫赵高来,到我身边来,给我做长史,你看如何?”

赵信狂喜,心花怒放。他一直为赵高的事焦虑不安。赵高在王宫待得很不快活,非常忧郁。王宫是什么地方?王宫里的官吏都是些什么人物?他一个隐宫出身的极度落魄的外国王族后裔在王宫里的处境可想而知,不得志也就罢了,关键是受到歧视,那才是对人最大的折磨。赵高的忧郁让赵信心痛,他曾暗示赵高,可以找武烈侯想想办法,但赵高一口拒绝了。武烈侯对他有恩,予以重托,但他没有完成,无颜以对,无法开口说去追随武烈侯。

“谢谢,谢谢武烈侯。”赵信激动地语无伦次,翻身跪下大礼拜谢。

宝鼎急忙把他拉了起来,“这件事我考虑欠妥。你应该早点告诉我的。”

“我,我实在没脸说啊。”赵信羞愧不已。

“你是公主的叔父,这层关系虽然见不得光,但事实存在,我们终究是一家人。”宝鼎拍拍赵信的胳膊,安慰道,“以后要是有事,你不好对我开口,可以委托公主。你不好说,公主还不好说吗?”

赵信连连点头答应,感激涕零。武烈侯的长史,那可是武烈侯的绝对亲信。

武烈侯的身边至今没有长史,相府、护军府都没有设长史,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武烈侯目前找不到一个既有才华又值得信任而身份又非常合适进出内外府的亲信。武烈侯的内府有个最大的秘密,那就是赵仪,而赵高正好是赵仪的堂兄,仅此一点,赵高就合适做武烈侯的长史,参与蓼园的所有决策。

宝鼎想到自己即将与赵高共谋天下,不禁感叹万分。赵高,一个摧毁帝国,一个被历史所唾弃的人,将如何创造新的历史?

※※※

熊庸也回到了大梁。

熊庸在咸阳待了一个多月,觐见了老太后,拜见了大王,又在右丞相熊启府上与一些重要的熊氏宗族见面,算是正式被熊氏核心所接纳,成为熊氏下一代的中坚人物。

在老太后的亲自过问下,熊庸与南阳杨氏联姻。杨氏是熊氏的忠实盟友,在南阳、南郡都有相当实力,而杨端和更是楚系在军方的最高级别统率。这场联姻看上去很普通,不过是楚系内部的政治需要,但深知其中内幕的人却一眼看出来,这是老太后打算保住杨端和,保住楚系在军中的力量。原因无他,熊庸是武烈侯亲自挑选的楚系盟友,楚系若想在老太后归天后,继续在军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必须赢得武烈侯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