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内的学子们反应如何?”
崔朝见她欢喜,也就笑了。
……
今年有资格报考的国子监学子,如今彼此见面第一个问题都是异口同声问道:“今年的国考和省考,你们预备报哪一个?”
“你们看到了吗?资考分为两场,吏部和置官的署衙都要出一份考卷。”
有学子主动分析道:“报了省考可是要离京,去州县做官!你们看了今年招置州县实职官的所在了吗?有缺的可都不是什么上州,都是中下的州府!出去可是要吃苦的。”
“那本算学合集你们买了没有啊?”
毕竟向来是需求造就市场嘛。
领朝廷俸禄做官,就不能像给朝廷纳税的百姓一样,只求自己安居乐业。
八月下旬,桂子飘香之时。
泱泱候选官排着队,递上按照标准写的报考名刺。并没有人格外去组织,但排队的时候,还是泾渭分明:国子监的荫封子弟在一处,而各署衙熬了多年资历的胥吏又是一队。
不是她天马行空,据她所知,宋代科举盛行,因多考时政策论,就会有读书人专门汇总时事热点以及历年榜上有名的答卷,做成专门的册子售卖。
这日姜沃刚回到家中,还不及换下官服,就问起崔朝此事。
从国子监学子的反应,管中窥豹,也能推断整个朝堂的世家、勋贵们,接下来的注意力估计也不会纠结在吏部居然要‘资考’这件事上。
显庆二年。
他作为国子监司业,是眼见着五月初,国子监这些荫封学子们,是如何群情激愤于‘吏部授官居然要统考’!那时候的舆论环境简直是:头可断血可流,门风不可辱!
闻此言,就有人忧心忡忡道:“这么说。若是报国考,尤其是报吏部、户部这等要紧署衙,说不定要与上百人一起争一个实职官?那我还是换一个吧。”这位学子已经准备去报太仆寺了。
经尚书省与吏部共同筹记:今岁资考人数,共五千三百零二员。
以至于五月初时,若不是他与国子监祭酒压得住,只怕都有学子仗着出身要跑去吏部闹事!
再到今日,不过短短一个月,国子监学子们口中讨论的问题已经变成了这些——
笑意渐明。
兵部也一早已安排了一队五十名兵士来维持秩序——
只见他摸出一个册子,一条条与姜沃说起。
估计都会转移到‘给家中晚辈选什么部?选什么官职’。可要早点开始准备,别让其余人家抢走了!
边说边不由感慨,这一月来,国子监内风向变化真快啊。
没见人家前太尉,都没有官职了,还在无情被卷吗?
当消息迭出,新闻一个接着一个,人果然就下意识去追逐新的热点了。
周围人恍然大悟,纷纷颔首赞同:“你说得对啊!”
姜沃含笑听着:其实来到大唐这些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可不刻板,接受能力很强。
姜沃想,可能用不了几年,就会出现“xx红皮书”、“资考必备四套卷”、“历年吏部常卷真题汇总”等资料书。
这世上,永远有先开始复习的卷王。
……
“吏部出一份常卷,考入仕的常识?什么是常识?”
“什么?各署衙的‘特卷’要出四份,考堂上随机抽一份考——那到时候得先去寺中抽个上吉签,保佑抽到我熟记的那一份才好!”
果然,吏部正式公文张贴过后,国子监内处处都是不顾暑热,来回走动,彼此交谈的学子。
而崔朝果然不愧是皇帝的伴读,习惯都差不多。
……
“有理!还有大唐州县图,也要先熟记起来才是——不管是考吏部、户部、兵部一定都考的到!”
这位已经准备求助于玄学力量!
然而很快,‘将来至少三年起步守选制’的风声传出来了。
这一日,姜沃站在尚书省都堂外,直到夕阳西下,最后一个候考官递上名刺后离去。
荫封子弟们纷纷义愤填膺串联道:让我们去跟那些胥吏和制科举子一起考试,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卷点好。
首次吏部资考。
就是因为有这些先卷起来的学霸,才能先卷带动后卷啊。
姜沃心情灿烂的,就恍如是在阳光沙滩上,抱着椰子吹海风——
原版未篡改内容请移至醋_溜_儿_文.学.官.网。如已在,请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