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陆、齐二人目前都在竞逐首辅之位,但各自的出发点却有不同。
前者为权利熏心,忘却了初衷理想;后者是社稷为重,欲伸大义于天下;两者一私一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类似的情形历史中不知凡几,还真算不上什么稀罕事。
有一点,孟既明说得大致没错,陆博轩这样做确实算是撕破脸了,这次和以前不同,乃是动了真格的。
一些个语言攻讦可以不计较,但贬谪自己的亲戚和门生就有点不能接受了,护短之心人皆有之,齐大郎也不例外。
“目前,文官集团已经和他拉开了距离,武将集团又和他站在了对立面,人脉上不好运作也只能驱使权利了。”
“孟世兄说的是,金融之忧被我轻松化解,屠战俘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多方压力下他不得不作罢,陆大人接连失利,已经无心再和我斗智斗勇了,而以权力示人,也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分析完了后,二人就开始商讨对策了。
孟既明觉得,既然陆博轩果断拔刀,齐誉也应该随之亮剑,以后者目前的功勋和声望而言,确有资本和资格和其一较高低。
思路方面并不复杂,就是针尖对麦芒,来一场权利的角逐较量。实力就是实力,真当兵权是吃素的?
却不料,此方案竟被齐誉直接否掉了。
他认为,若是两大权臣激烈相争,国家体制必会伤筋动骨。而且,这有可能会引发中枢和地方间的尖锐矛盾,一旦开了这个不好的头,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尤其是北方的戚景,他若见此鸟尽弓藏的现象而泛起针对大奉之心,那绝对是政治和军事的大灾难。要知道,其为当世明将,硬实力和影响力非同一般,只要他竖起那杆标志性的大旗,社稷就会沦为丘墟。
这个可能性还真不小,依据就是彼此间的信任和情谊,他本就带着提防朝廷的心,如见自己逼去梁山,他又岂会袖手旁观?
前世历史中的朱棣大帝,不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而拱翻了大明的朝堂吗?
所以,祸起萧墙的事绝不能发生,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和陆博轩展开权利较量,更不能动用南洋的军队。
若行了那样的事,即使坐上了首辅之位还有什么功绩可言?甚至,还会沦为历史罪人。
所有的想法,都要基于无伤国体的角度上出发,为谨慎起见,齐誉决定暂退一线避其锋芒,然后再做周旋和计较。
也就是默默观察,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