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页

这些筒子楼建于六七十年前,外面看已经破旧不堪了,环境也非常的简陋和脏乱。

而且因为建造年代比较早,所以屋子都不大,有的甚至只有几平,十几平。但这却是城市底层人民仅有的立身之所。

走进这些住户家里,余巧巧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脏脏的,乱乱的。地上随意放着一些废弃物,床板上空空的,堆着一些破旧的衣服。房子采光也不好,即使外面艳阳高照,但是屋里却是昏暗潮湿。

蒋楠星按照采访的流程,大致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以后,询问是否可以采访。

大部分的住户都是拒绝的,有几个愿意聊一聊,但聊的也不多。

只知道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老家一般是省里其他贫困市的某个山村,在家种地实在赚不到钱,所以不得不来大城市打工赚钱。

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只能做一些最底层、最简单的工作。

因为赚钱不多,还要存钱给家里,所以他们住的地方也是能省就省。

这里虽然环境差,但一个月才两三百块,是他们能住的最舒服的地方了。

蒋楠星有询问他们过的这么苦,有没有申请低保或者务工补助。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摇摇头,说没有。

他们有的是不知道有这些政策,有的是平时打工已经很累了,没时间跑各个部门去搞这些材料,有的是怕申请不下来,平白受人白眼。

也有的是……觉得自己不需要。

那是一位40多岁的大姐。

余巧巧他们见到这位大姐的时候,那位大姐正在昏暗的房间里拆着西装线头。

按照大姐的介绍,这种活是计件的,一件08毛,大姐一天可以拆300到500件,一个月可以赚一千多块。

说到补助,她笑着说,“这倒没去申请。我们还年轻,还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不用给国家添麻烦。”

“如果每个人都向国家要钱,国家也承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