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驾的朱纯臣、汤国祚、王洽、王在晋等一众勋戚和大臣,在瞧见此幕后,一些听到崇祯皇帝话的人,都暗暗在心里揣摩起来。
现在的大明啊,那些掌握着权柄的群体,哪个不是心思玲珑之辈?
哪些人值得用。
哪些人不值得用。
都极为考验崇祯皇帝的功底。
从京郊一带,回到紫禁城,崇祯皇帝并未回乾清宫,而是去了军机处,叫王洽等一众军机大臣,研讨督促京营汰兵减饷事。
崇祯皇帝算是看明白了。
光靠内部自行解决,是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纵使将西苑讲武堂的那批勋戚子弟,都悉数暂退讲武堂。
都不一定能叫某些贪恋钱财的勋戚,真心实意的做这些事情。
但是那批勋戚子弟,又不能离开讲武堂太久,否则会影响到之后掌控三大营的部署。
必须要从外部施加压力,叫在职的那帮勋戚,切实感受到威胁,且又不能叫三大营发生营啸,这个度必须把握好。
戍守在京畿的三大营,总规模达十数万,就算砍掉三成吃空饷的,那规模依旧是庞大的存在。
大明能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靠的就是三大营,只是现在的三大营,糜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要是解决不好京营事,就别谈什么掌控北直隶这一基本盘。
在天津撤卫设州时,朝中生出这样的风波,未必没有在京勋戚群体,在背后鼓捣什么。
“朕的原则,只有一条。”
看着王洽、王在晋他们,崇祯皇帝神情冷然道:“若是在职的这帮勋戚,不能做事,不能给朕分忧,那就换一批。
在京的勋戚中,有的是能给朕分忧的。
你们军机处这边,会同兵部有司,把相应的事宜,给朕完善好,明发到三大营那边。
裁撤三成员额一事,绝不动摇!”
听到这里的王洽几人,便知道天子的决心的,至于剩下的事情怎样办,他们心里也就有底了。
固然说大明勋戚群体,被文官在政治层面死死压着,给大明造成了文武失衡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