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迟是个技术官僚,他不参与什么政治斗争,基本不被廷议上此前激烈的争执所影响。
得到赵桓吩咐,他立即命人推来一副地图,向众人说道:“如今是太平盛世,虽然各地城市进程中意外经常发生,已经司空见惯,但整体而言,国家的整体国力绝对是蒸蒸日上。”
“朝廷每年都会向工部拨款,修建大量工程。这一项,从建业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影响其实比大部分国策都要深远。”
“以去年为例,国家给工部拨款六亿八千万贯,工部的计划清单中,包括修建驰道七千五百里,修建城池一百三十二座,修建驿堡二十八处,修建水利三千二百余,含两千余池陂、湖堰,一千六百多里河坝、三千多里运河以及数百处水利工程。另外还修建大型桥梁二十五处,小型桥梁四百余处。”
“以上这一切仅是工部负责的工程,不包括各地路、州、县三级自行修建的水利、道路、桥梁。”
赵桓对苏迟的说法很认可,只要不发生战乱,国家就一定是在发展,在蒸蒸日上的。
每一条道路的兴修,都会使国家工商业更加发达。
每一处灌溉水利的建成,都将使农业更加发达,农田产出更多。
大宋神宗皇帝就提出:“灌溉之利,农事大本。”所以宋朝地方官员考核中,到如今也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当然县一级的财政有限,可能造不了大工程。但没关系,早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就推进了农田水利法,支持各县齐心协力共同建造重点工程。
所以仅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全国就兴建了10793处水利工程,短短六年就使36万多顷田地受益。
而且不仅仅是灌溉水利,大宋还在水利旁边修建了大量新式器械,官府鼓励水匮和水磨等新生技术的发展,还鼓励研发清理淤泥的器具如铁龙爪扬泥车、浚川杷。
水车、水磨这还算是所有人都比较常见的古代工程。
但铁龙爪扬泥车和浚川杷,怎么看都有点高科技的韵味了。
而到了建业年间,在这原有的一切基础上,大宋基建又进一步发展。
运河水网、漕运工程和桥梁道路将各处经济圈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苏迟指着地图,对众人说道:“今日苏教授列席廷议,主要是讲道路兴修方面的事宜。老夫就重点讲国家修建的驰道和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