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直言不讳,说道:「国家需要在基辅一带新设立一位藩王,统治罗斯人。唐寺卿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已经主动避贤者路。」
张浚作为最了解帝国的宰相,立即对背后牵扯的恐怖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据臣所知,官家似乎没有合适的皇子可以就藩。除了……太子。」
赵桓神情严肃,说道:「朕不想掀起满朝风雨。帝国还在欣欣向荣的态势,不应该因为国本更易而横生波澜。」
这件事一定是要有人去推动的。
唐翊本来是赵桓最属意的人选。他如果干成了这件事,立即就能简在帝心,不用多久就能进入政事堂,成为大宋宰执。
帝国当下最重要的政务就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的基础建设,一个是对外的番邦羁縻。
到时候他会与苏迟一并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但唐翊在这个关键时刻退缩了,不想卷入国本之争。
这使得他连体面致仕得待遇都没得到。一次乞骸骨,赵桓就直接同意了。
但太子,赵桓是一定要更换的。
这一点,其实帝国高层已经心照不宣。
从太子身边聚集了中原无数儒家腐儒那一刻开始,太子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就已经微乎其微了。
如果他继位,将会使整个国家陷入动荡,无数人利益受损。
此时大宋的国家状态,已经跟儒家统治的时期有了非常显着的改变。
举个例子,百姓的认知和价值观都已经迥异于封建礼制时的纲常思想。
没了封建礼教,没了儒家独尊,很多人想象不出来那国家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百花齐放?
其实不是,是有非常清晰明显的主流价值观的。
后世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百姓眼中最伟大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