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以为的两国谈判即两国综合实力的较量,两个军事集团意志的碰撞。
但赵桓实在是太清楚,在这个通信不畅的时代,谈判结果完全取决于使节的那张嘴。
不论是赵桓前世看过的史书,还是这一世亲自经历的宋金海上之盟。基本上谈判的走向就完全取决于使者的态度与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使节在敌国都倍受尊敬、亲戴。
如三国时期,蜀国派往东吴的使节,都被东吴君臣所亲切,其亡故或者回国,孙权甚至为之流泪。
如大隋派往突厥的使节长孙晟,甚至在突厥中间具有当世无人能比的崇高威望。
因为这些使节的沟通,真的能解决这个国家大部分的需求,一如友好和睦或者互市贸易。
一个亲善两国的使者,能从中斡旋,消弭大部分纷争,使两国求同存异。
这也是为什么外交官在后世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而回归到当下,西夏与宋朝两国对国家的掌控都算不得多么强力。说两国意志的强烈碰撞,那是对这两个国家的抬高。
除非两国外交政策分歧极大,大到南辕北辙的地步。否则只要还在谈判,谈判的结果就要靠使节去影响。
宋金海上之盟基本上就是这么谈下来的。两国皇帝多次对谈判底线严重冲突,例如西京、平州、营州等地的归属问题,但最后竟然在使者赵良嗣斡旋下稀里糊涂的谈出了结果。
所以赵桓十分关切这位西夏使节谋宁克任的信息,问道:“朝廷对谋宁克任情况了解多少?”
梅执礼回道:“西夏使者有三十余人,一路来朝廷官员与其多有接触。据言西夏参照我朝体制,所以御史大夫也是虚职,地位崇高而不掌实权。”
“据皇城司密探贿赂来的情报,谋宁克任与其国主李乾顺主张大不相同。李乾顺推崇我朝文治,而谋宁克任强烈主张武备。”
“据闻其曾数次上书言西夏立国西陲,射猎为务,今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建议李乾顺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