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以文制武,他虽然是江淮发运判官,但手下部队着实不少,而且他的部下将官王仪等人颇为机敏。他们不敢走上街头厮杀,但数万人占据城西,几乎站满半个城池, 扯着嗓子大喊:“朝廷王师,诛凶讨逆!”
那恢弘的气势、雷鸣般的吼声,让混乱的叛军彻底对局势失去判断,大部分人跟着乱喊,最终叛逆局面土崩瓦解。
对这位亲戚,赵桓颇有兴趣。只要不把他扔到前线,别让他直面刀兵,他基本上算是一位完美大臣。
就爱好点诗词歌赋,还有那么点刚正不阿。关键是他才能出众,还不贪腐。
正适合整顿江淮沿线的漕运,为东京、南京输送粮草。只要给他本职再升一级,就能完美解决朝廷如今正面临的棘手问题。
所以其他人的封赏还没下来,政事堂便先传来命令:“向子諲平叛有功,升江淮转运使”。
政事堂在这场战事中豪取了大量权柄,没办法,有官家拉偏架,尚书省是真的争不过他们。
比如官职的封赏、人员的调动、物资的转运,赵桓都直接交待给李纲。下面的六部又不敢违逆政事堂的命令,只能遵令行事。谷戽
尚书省所有的消息都比政事堂慢两到三天,左相、右相只能干瞪眼。三省官员们虽然愤怒,却无可奈何。因为这个时间差还真不是赵桓故意拖的,只是朝廷机构冗余,一切照章办事,他效率就这是这般低下。
而赵桓给政事堂的命令,都是私下直达,这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这几乎是按着三省官员的脑袋,强逼他们看自己机构有多冗余,流程有多繁琐,效率有多低下。
东京城内,已经有官员将政事堂与枢密院称为新政的“东西二府”。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大宋官员们混迹官场多年,都是老油条,逐渐已经看清所谓的政事堂,无非也就是政事方面的枢密院。
要知道枢密院当初也是这种形势创立的,由天子亲信充任,高效直接的执行天子意志。
这所谓的东西二府,只不过是枢密院管军事,政事堂管政事。
有识之士都已看清,政事堂取代三省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不过这些糙老爷们的事迹,赵桓兴致缺缺,都交给宰相处理了。有个宰相,有个首辅,赵桓的确能省下很多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