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页

第三步,设计实验,用这种完美粘胶材料撕出单层石墨原子。

第四步,验证这种单层石墨原子材料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在量子力学层面与其他结构的传统石墨材料进行比对。并且最终推而广之,得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这里面,学术含量难度最高的,是第四部,也是画龙点睛。

工程学难度最高的,其实是第二步,也就是找出那种黏胶的材料,这需要材料科学领域重大的科研投入。

最容易混功劳也最容易抢业绩的,则是第三步——说难听点儿,不就是东西都给你了,让你撕吗?撕谁不会啊。(当然也不是随便撕的,也要撕得严谨,并且还要上最高精尖的观测手段来验证撕的结果,毕竟单层碳原子已经连电子显微镜都观察不到了。只是说相对于第二步和第四步,这个第三步是最容易抢功劳的)

石墨烯顾骜肯定是要投资的,这是未来蓄电池技术电极研究的大方向。而且投资过程中,得出的对于“量子霍尔效应”的新认知,对于其他电极材料的基础研究也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哪怕你不用石墨烯做电极,只要你在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其他电极材料的研究也能加速很多,从目前的乱撞试错,变得能够从量子力学层面进行底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划定范围试错。

可以说,对全世界所有的电学材料科学,都是有帮助的。

投资之余,顾骜自然也幻想过让中国人也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域捞点好处。

他希望至少能够让中国的有色金属盐研究专家们,先去想办法,砸钱把那种剥离石墨层的完美粘胶材料研究出来。

这个是只要有金主下目标,砸钱砸资源就能砸出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无非是没想到这玩意儿有什么用,所以不会去砸这种目前看似浪费钱的事儿。

至于“目前对量子霍尔效应认知可能存在的适用范围过广、对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纯单层原子物质的误解”的讨论文章,顾骜如果能学懂,那就自己写,或者让中国科学家写。

第三步的撕,那肯定是当仁不让要让中国人自己撕的,如果顾骜能亲自设计实验自己撕那就最好。他本人倒不指望拿诺贝尔奖,毕竟他不是物理学家,没有科班出身,物理学基础也不好。但是能在这种盛事中多露脸,让人记住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投资人,而是真的介入了科研、提供了战略层面方向指导的,那也就够了。

他要让世人知道,这个质疑方向是他提出和指引的,他只是不会具体研究。

至于最后一步,顾骜屁都不懂,他连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具体是个怎么玩意儿都不知道,那只能是完全让中国科学家来做了。

这期间,有些不太占功劳的事儿,他也可以考虑等今年露西亚嗝屁之后,吸引那几个向往外国科研环境的露西亚研究员来中国,帮忙一起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