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页

有钱到沃森和王安这个级别,只要不是意外暴毙,医疗资源灌下去总能拖住。

而历史上ib公司后来转向联合苹果,也就是在1992年前后——当时微软的市值比现在每年翻一倍翻了三年,所以总市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了。

而1990年代初的ib却处在一个低谷中。因为微软越来越自立门户、ib一手创立起来的“开放式操作系统个人电脑联盟”在硬件上绕开了ib。ib的市值比1988年居然还跌掉了一小半(历史最低谷出现在1993年9月,当时市值只剩200亿美元,一个重要的利空消息是当年小沃森去世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势所趋,ib后来不得不联合曾经的对手苹果公司,以及提供cu架构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了不用英特尔—微软系力推的x86架构),成立了一个新的针对封闭式操作系统电脑的联盟,各方高度相互技术授权,以谋取竞争优势。毕竟当时微软的市值规模已经超过了ib的一半,有资格跟ib正面竞争了。

只是,这一波操作,后来似乎证明对ib好处并不大,反而是苹果公司获益更多。

当然苹果也就稍微缓了没三四年,也就是从1993到1996,然后就因为微软的95系统爆发式发力、快速洗了市场,重新变得颓势。

不得不承认,ib这种公司,还真是越活越回去了,看看从1988到后面的30年,人家微软从17亿市值涨到万亿,涨了六百倍,而ib公司,在30年的时间里只涨了4倍。

不过这也是大公司病的通例,一家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的老态龙钟公司,你还能指望他大象坐火箭一样爆发是不可能的。

其实如果把微软的30年发展史拆开成两段看,也是一样的: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狂热的时候,微软就突破过4000亿美元市值,相当于前12年内涨了两百倍。然后也开始陷入平稳和大公司病,后面18年内只涨了3倍。

扫盲少说,微软和ib会如何,以后自有分晓,而顾骜现在要布局的,就是争取几年之后,取代历史上苹果公司的位置,跟ib貌合神离地合作几年,吃够ib方面的好处。

对此顾骜还是挺有把握的,因为他会在1992年之前把苹果公司干挺。

到时候苹果都是一具尸体了,ib再想找一家封闭式系统个人电脑大厂,总不可能跟死人合作,不就只有找顾骜了么。

(嗯,理论上到时候还能找att和digital research,都是有自研操作系统的。只不过这些公司中国人不熟,不提也罢。它们在90年代的时候在该领域以比苹果还弱的备胎姿态存在,95出现后基本上就完全式微了。

至于前文提到的odore和sectru这些,如今就已经开始式微了,到90年就该死了,所以到时候连做底层备胎的资格都没有。底层备胎都是要活得到95年的,另外澄清一下,att这种大公司当然一直存在下去了,上文说的式微只是针对其个人电脑这个细分业务。)

……

上述这些推演,顾骜当然是不可能全部作为推演的,何况他自己也不是全都清楚。